当前位置: 讼也>> 百科分类 >> 讼也经典案例 >> 刑事审判参考指导案例

危某某组织、领导传销活动案

[第717号]危某某组织、领导传销活动案——如何认定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 【裁判要旨】客观上以经营活动为幌子,直接或者间接以发展人员的数量作为计酬或返利依据,并具有等级性的组织机构,扰乱经济和社会秩序的,应以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论处。 【裁判规则】在传销活动中起组织领导作用的发起人、决策人、操纵者,以及在传销活动中担负策划、指挥、布置、协调等重要职责,或者在传销活动实施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人员是传销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符合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主体特征。

高某某、林某某等非法经营案

[第212号]高某某、林某某等非法经营案——运输假冒台湾产香烟的行为如何定性 【裁判摘要】非法经营假冒台湾产香烟,情节严重的,构成非法经营罪。 【裁判要旨】明知是假冒专营、专卖产品而运输,情节严重的,应以非法经营罪论处。

李某某非法经营案

[第234号]李某某非法经营案——如何区分有奖销售与以变相传销方式实施的非法经营罪 【裁判摘要】传销或者变相传销行为是国家命令禁止的非法经营活动,与有奖销售有本质的区别。从事传销或者变相传销活动,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构成非法经营罪。 【裁判要旨1】假借有奖销售的名义,以发展下线为主要经营方式,以明显背离商品价值的价格销售商品的,应当认定为变相传销,以非法经营罪论处。 【裁判要旨2】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传销方式实施的经营行为,应以非法经营罪论处。

谈某某等非法经营案

[第473号]谈某某等非法经营案——擅自制作网游外挂出售牟利如何定性 【案号】一审案号:(2006)海法刑初字第1750号;二审案号:(2007)一中刑终字第1277号 【裁判摘要】擅自制作网游外挂出售牟利,侵犯的是网络游戏权利人著作修改权而不是复制发行权,不构成侵犯著作权罪。擅自制作网游外挂出售牟利,既属于没有相应资质而从事出版活动的非法经营行为,也属于违反规定出版非法互联网出版物的非法经营行为。 【裁判要旨】擅自制作网游外挂出售牟利,侵犯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修改权,属于非法经营行为。情节严重的,应根据《关于审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与第十五条规定,按非法经营罪处罚。

梁某某非法经营案——对于制售有严重政治问题的非法出版物行为应如何定性

[第663号]梁某某非法经营案——对于制售有严重政治问题的非法出版物行为应如何定性 【裁判要旨】,没有出版资质或者未经批准而擅自出版的出版物,属于形式上违法的出版物;含有淫秽色情、宣扬暴力迷信以及具有严重政治问题的出版物为内容违法的出版物。以上两种出版物,均应认定为非法出版物。出版、印刷、复制、发行政治性非法出版物的,应以非法经营罪论处。

刘某某、聂某某、原某某非法经营案——以现货投资名义非法代理境外黄金合约买卖的行为,如何定性

[第727号]刘某某、聂某某、原某某非法经营案——以现货投资名义非法代理境外黄金合约买卖的行为,如何定性 【裁判要旨】刑法条文中所规定的空白罪状,适用时应当以相关的补充规范为依据。 【裁判规则】为获取期货风险利润,使用标准化合约,实行当日无负债结算制度,收取低于合约标的额20%的保证金,进行集中交易的行为应认定为变相期货交易。

宋某某等强迫交易、故意伤害案

[第278号]宋某某、陈某某强迫交易、故意伤害案——在共同强迫交易过程中,一人突发持刀重伤他人,对其他参与共同强迫交易的被告人应如何定罪处罚 【案号】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2003)普刑初字第559号 【提示】在共同犯罪过程中,被告人的行为超出共同犯罪故意、造成危害结果的,由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法院审判案件可以在查明案件事实后,对被告人以不同于指控的罪名定罪量刑。 【裁判摘要】在共同实施强迫交易的犯罪过程中,一人突发持刀重伤他人,超出了实施强迫交易犯罪活动中所形成的共同犯罪故意,被害人被刺而受重伤的后果只能由实施重伤行人的人承担。对其他参与共同强迫交易的被告人应以强迫交易罪定罪处罚。 【裁判要旨1】在实施强迫交易行为的过程中,其手段行为或方法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应择一重罪处断。 【裁判要旨2】在共同强迫交易过程中,个别行为人临时起意持刀重伤他人的,应当以故意伤害罪论处,对其他参与共同强迫交易的行为人,应以强迫交易罪论处。

赵某某伪造有价票证案

[第170号]赵某某伪造有价票证案——伪造洗澡票的行为如何定性 【裁判摘要】伪造、倒卖伪造的有价票证罪的犯罪对象是车票、船票、邮票或者其他有价票证。这里的“其他有价票证”应当是与“车票、船票、邮票”具有同一属性的有价票证。“数额较大”是伪造、倒卖伪造的有价票证构成犯罪还是属于一般违法行为的界限标准。 【裁判要旨】伪造单位内流转、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票证的,应以伪造有价票证罪论处。

刘某某、李某某倒卖车票案

[第379号]刘某某、李某某倒卖车票案——以出售牟利为目的购买大量车票尚未售出的行为如何处理 【裁判摘要】以出售牟利为目的购买大量车票尚未售出的行为,以犯罪既遂处理,但在量刑上应当有所区别。

董某某等提供虚假财会报告案——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中直接责任人员的认定

[第285号]董某某等提供虚假财会报告案——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中直接责任人员的认定 【裁判要旨】单位工作人员受主管人员指使编制虚假财会报表的,属于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中的直接责任人员。

赵某故意杀人案

[例第476号]赵某故意杀人案——如何认定“经查实确已准备去投案”的自首 【裁判要旨】 “经查确实已准备去投案”的情形视为自动投案的,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从主观上讲,犯罪嫌疑人要有真实的投案意愿,即不论出于何种投案动机,犯罪嫌疑人本人必须具有自动投案的意志。具体而言,在认识因素方面,犯罪嫌疑人要具有主动到案接受司法机关处理的意思表示;在意志因素方面,准备投案的行为不违背其本人的意志。 第二,从客观上讲,犯罪嫌疑人要有准备投案的客观表现,这是认定准备投案的关键,如在投案自首之前准备钱物,妥善安排后事,在紧急情况下保护现场、抢救被害人等待警方到场等,当确有证据充分证明其有为投案而作准备的行为表现,才可认定准备投案。 第三,犯罪嫌疑人没有实施自动投案行为是因为被公安机关及时抓获,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公安机关的及时介人,犯罪嫌疑人将会实施向有关机关主动投案的行为。 第四,主、客观相一致,且必须有证据证实,这是《解释》规定“经查实确已准备去投案”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对于尚未来得及向有关单位或有关负责人员表明投案意愿即被抓获的情况,对此,一般应从抓获时犯罪分子是否进行反抗、是否有准备外逃的迹象,其他证人关于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前言行的证言、犯罪嫌疑人是否有准备投案的客观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审查判断。总体上讲,“准备投案”不能仅是犯罪嫌疑人的一种纯心理活动,必须有一定的言语或行为表现来进行佐证。至于是否必须要有行为表示,则要看当时的具体情况,如果仅有愿意投案的言语表示,而时间和条件又允许,却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一直无任何去投案的行为迹象,就难以认定属于准备投案。这一点与犯罪预备有类似之处,犯罪预备之所以具有可罚性,正是因为该为实施犯罪行为做准备的行为已能清楚地表明犯罪分子的犯罪意图。同理,犯罪嫌疑人被抓获之前的准备投案的言行,也必须能够反映其具有投案的真实意图。 【裁判规则】有证据证明被告人主观上具有投案意愿,客观上具有投案准备,只是因为被公安机关及时抓获而未能投案的,属于经查实确已准备去投案,应视为自动投案;虽有原意投案的言语表示,但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无任何准备投案的迹象而被抓获的,不属于准备去投案,不应认定为自动投案。

吴某某故意杀人案

[第474号]吴某某故意杀人案——如何处理因恋爱矛盾激化引发的故意杀人犯罪 【裁判要旨】对因恋爱矛盾激化引发的故意杀人案件,可以参照因婚姻家庭矛盾激化引发的故意杀人案件予以处理。此类案件适用死刑标准的考量因素有:一、产生矛盾的原因是否可以归责于被害人,即被害人一方是否有明显过错或对矛盾激化负有直接责任。二、行为人是否具有法定或酌定从轻处罚的情节。 【裁判规则】在故意杀人案中,被害人有明显过错或者对矛盾激化负有直接责任的,一般不应当判处被告人死刑立即执行。

刘某故意杀人案

[第465号]刘某故意杀人案——如何认定自动投案中的“形迹可疑” 【裁判要旨】判断行为人是否属于“形迹可疑”,关键就是看司法机关能否依凭现有证据特别是客观性证据在行为人与具体案件之间建立起直接、明确、紧密的联系,依据当时证据行为人作案的可能性已经大大提高,达到了被确定为“犯罪嫌疑人”的程度。能建立起这种联系的,行为人就属于犯罪嫌疑人;建立不起这种联系,而主要是凭经验、直觉认为行为人有作案可能的,行为人就属于“形迹可疑”。行为人在因“形迹可疑”受到盘问、教育时主动交代自己所犯罪行的,应当认定为自动投案,构成自首。 【裁判规则】根据现有证据可以确定行为人与案件之间存在直接、明确、紧密联系的,可以认定行为人属于犯罪嫌疑人,不属于形迹可疑;不能建立起上述联系,而主要是凭借经验、直觉认定具有作案可能的,应认定为形迹可疑,行为人在因形迹可疑受到盘问、教育时,主动交代自己所犯罪行的,应当认定为自动投案,成立自首。

陈某某、余某某故意杀人案

[第408号]陈某某、余某某故意杀人案——对明显超出共同犯罪故意内容的过限行为应如何确定罪责 【裁判摘要】共同犯罪人不应对实行过限行为承担责任。 【裁判要旨】被告人仅要求同案被告人前去“教训”与其有纠纷的王某,而不是被害人。虽然“教训”的具体含义有多种,但在没有证据证实被告人有要求同案被告人杀害他人的主观故意的情况下,不能认定包括杀人。被告人与被害人同时到达案发现场,向同案被告人指认出王某一行后,同案被告人即上前责问被害人,并用刀捅刺被害人。二被告人事先达成的共同故意内容——“教训”,并没有在具体实施时有所改变。被告人没有让同案被告人带凶器,更没有让同案被告人带尖刀这种容易致人伤亡的凶器,也没有证据证明被告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知道同案被告人带着尖刀。虽然二被告人的共同犯罪故意是概括的故意,但这一概括的故意却是有限度的,至少不包括杀人的故意。这一故意内容在犯罪行为实施阶段也没有明显转化,仍停留在对被害人“教训”的认识内容上。被告人对同案被告人实施的持刀杀人行为既缺乏刑法意义上的认识,也没有事中的共同故意杀人行为,不构成故意杀人犯罪的共犯。 【裁判规则】在共同犯罪过程中,个别行为人实施了超出共同犯罪故意内容的过限行为的,应当根据过限行为的性质对其定罪量刑;其他行为人对此不负刑事责任,应当在共同故意犯罪的范围内定罪量刑。

于某某、戴某某故意杀人案

[第388号]于某某、戴某某故意杀人案——受杀人犯指使将小孩带离现场能否构成共犯 【裁判摘要】共同的犯罪故意和共同的犯罪行为,是构成共同犯罪的两个必要条件。从犯与其他主犯的区别应综合考虑共同犯罪中所处的地位、参与程度、犯罪情节以及对造成危害结果产生作用的大小等各方面因素来确定。 【裁判要旨】行为人之间凡是在事前或事中达成共同犯罪的合意,无论事前、事中或事后的帮助湮灭罪迹的行为,在犯罪性质上都不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帮助毁灭证据”行为,而属于与其先前共同犯罪存在依附从属和阶段性关系的吸收犯。对于被告人最后隐匿犯罪证据的行为,不能再以帮助毁灭证据罪或包庇罪处罚。 【裁判规则】受即将着手实施犯罪的人的指使,将相关人员带离现场的,属于为实施犯罪创造便利条件的行为,应当认定为成立共同犯罪,但属于从犯;对于该从犯其后实施的窝藏、包庇或帮助毁灭证据的行为,属于不可罚的事后行为,不能以窝藏、包庇罪或帮助毁灭证据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周某故意杀人案

[第363号]周某故意杀人案——如何理解正当防卫中“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裁判摘要】存在“不法侵害”是正当防卫成立的前提条件,但只是这种不法侵害具有紧迫性,才允许对其实行防卫。 【裁判要旨1】双方均有侵害意图,一方在对方尚未实施危及其人身安全的行为的情况下即实施防卫的,不属于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所实施的正当防卫,应认定为事先防卫,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裁判要旨2】自动投案后,所供述的内容能够如实反映犯罪的动机、性质、主要情节等,即使存在具体细节与有关证据不一致的情况的,也应当认为其对主要犯罪事实作了供述,应当认定为自首;对其行为性质进行辩解的,与成立自首的客观条件无关,不影响自首的成立。 【裁判要旨3】在刑事案件中,不论被害人的过错以何种程度的形式出现,只要能够反映罪行轻重及人身危险性大小等情况的,均可以作为减轻处罚的量刑情节。

官某某故意杀人案

[第344号]官某某故意杀人案——如何判定行为人的犯罪故意? 【裁判摘要】要准确认定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必须查明行为人的认识状态,即行为人是否对相应犯罪构成要件中的客观方面也就是事实有着明确的认识,以此为基础,再考察行为人的意志态度,从而判断行为人是否存在犯罪故意以及是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 【裁判要旨1】如何判定行为人的主观故意?——事实性认识是认定行为人主观故意的基础,不能脱离行为人的主观认识,否则就有可能与实际情况不符;但行为人的主观故意是最终由法官来认定的,法官必然要考虑一般人(合理的人)的情况,以一般人(合理的人)能否认识为标准进行基础性判断,后根据行为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修正。 【裁判要旨2】如何认定刑事被害人的过错? ①刑事案件中被害人的过错是指被害人作出的,与被告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的发生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应受非难的行为。 ②对刑事被害人过错的判断,应采取主客观相一致的标准,看被害人实施是否具备四个条件: A.被害人主观上存在故意或过失; B.被害人实施了相应的行为(包括语言和动作); C.被害人实施的是一种违反法律或道德的行为; D.被害人的过程是被告人实施相应犯罪的原因。 【裁判规则1】在判断对犯罪事实有无认识时,应以一般人认识为标准作出基础性的判断,然后根据行为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修正。 【裁判规则2】在判断被害人有无过错时,应根据其有无故意或过失实施激化矛盾的行为,且该行为是否为诱发行为人实施犯罪的原因加以判断。

王某某、邵某某抢劫、故意杀人案

[第242号]王某某、邵某某抢劫、故意杀人案——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区别 【裁判摘要】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裁判要旨】在共同犯罪过程中,在没有意思联络的情况下单独中止犯罪,有效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应当认定为犯罪中止;对于不知情的其他行为人,应当认定为犯罪未遂。

王某某犯故意杀人案

[第19号]王某某犯故意杀人案——被害人有严重过错的杀人案件应如何处理 【裁判要旨】被害人有严重过错的杀人行为,对被告人应当酌情从轻处罚。 ①仅仅因为犯罪造成严重危害后果而一律排除酌定从轻情节是违背立法原意的; ②即使是死刑案件,也要考虑被害人有无过错等酌定从轻情节,不能视之为可有可无。对于被害人对引发犯罪有严重过错的,即使必须判处死刑,也可不判处立即执行。 ③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A.法律规定的“可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既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而应理解为一般情况下应当照此办理; B.实践中,有的法院对于死刑案件,认为后果严重,自首仅是可以从轻、减轻的情节,因而一般均不予以从轻,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王某犯故意杀人案

[第9号]王某犯故意杀人案——驾车致人死亡的行为如何定罪 【提示】 ①“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使用除放火/决水/爆炸/投毒以外的其他危险方法,造成或者足以造成不特定多数人的伤亡或公私财产重大损失,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②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与故意杀人罪区别:主要是犯罪侵犯客体/犯罪主观方面。 A.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的客体是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公私财产的安全/主观上是故意; B.故意杀人罪侵犯的客体是特定人员的生命权利; C.本案被告人高速驾车冲闯关卡的目的是逃避公安人员的检查,而不是为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人身、健康或公私财产安全;被告人驾车冲撞执行公务的人员,针对的对象是特定的个人,并非不特定的多数人。被告人主观上不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故不应以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 【裁判要旨】为逃避检查等目的,故意驾车冲撞检查人员等特定个人致其死亡的,不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宋某某、许某某故意杀人案

[第35号]宋某某、许某某故意杀人案——农村邻里纠纷引发的故意不明确的侵犯人身权利案件如何定性 【裁判摘要】农村因邻里纠纷引发的间接故意杀人,如果不是手段特别残忍,情节特别恶劣,可以不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①主观故意不十分明确但对被害人死亡结果持放任态度的成立(间接)故意杀人罪; ②造成被害人死亡的杀人案件,应根据案件的起因、被告人动机的卑劣程度以及主观恶性大小在量刑上有所区别:因邻里纠纷引起的杀人案件,虽然也属于严重的案件,但同那些因劫财、奸情等杀人的案件还是有区别的。对于造成了被害人死亡后果的杀人案件,由于案件的起因不同,被告人的动机的卑劣程度及主观恶性大小不完全一样,对社会的危害也不完全相同,在量刑上亦应有所区别。 ③间接故意杀人的主观恶性和对社会危害程度比直接故意杀人要小,处刑时应注意加以区别,判处死刑更应特别慎重。 【裁判要旨1】在杀人案件中,犯罪意图不明确的, 不得认定为直接故意杀人。 【裁判要旨2】对于致使被害人死亡的杀人案件,量刑时应当考虑案件的起因、被害人动机的卑劣程度以及主观恶性的大小等因素。

叶某某故意杀人案

[第40号]叶某某故意杀人案——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的正当防卫权应如何理解 【裁判摘要】法律并未规定特殊房屋的行为人必须身受重伤、已被抢劫、强奸既遂等才可以进行防卫,只要对方侵害有严重暴力性质,就符合法律规定。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的特殊防卫的目的就是要使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犯罪不能得逞,即使防卫人根本没有受到实际伤害,也不应当影响特殊防卫的成立。因此行为人放任、甚至不排除希望将对方刺伤、刺死,在适用该条款规定时,不应成为障碍。 【裁判要旨】 ①特殊防卫的前提必须是严重危及公民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A.不法侵害行为是针对人身安全的:即危害公民的生命权、健康权、自由权和性权利,而非人身之外的财产权利、民主权利等其他合法权益; B.针对人身安全的不法侵害行为具有暴力性(属于犯罪行为); C.不法侵害行为应当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必须是严重危及人身安全)。 ②特殊防卫区别于一般防卫在防卫后果上的本质特征:只要符合特殊防卫的条件,则防卫人采取的防卫手段、造成的结果法律没有限制,即使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依法也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裁判规则】在受到严重人身侵害时实施特殊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死亡,即使行为人自己未受到实际伤害或者伤害较轻的,也不属于防卫过当,应成立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曹某某故意杀人案

[第129号]曹某某故意杀人案——间接故意犯罪是否存在未遂形态? 【裁判摘要】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未遂形态,行为人如果出于间接故意而实施危害行为,没有造成法定后果的,不构成相应犯罪的未遂。 【裁判要旨】非法持有枪支、弹药实施间接故意杀人行为未造成危害结果的,不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或者故意伤害罪(未遂),应以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论处。

梁某某故意杀人案

[第105号]梁某某故意杀人案——对故意杀人后为掩盖罪行而写信勒索钱财并恐吓他人的行为应如何定性 【裁判摘要】故意杀人后为转移公安机关侦查视线,掩盖罪行而书写、投送勒索钱财信件的行为,不构成绑架罪和敲诈勒索罪,构成故意杀人罪。 【裁判要旨】在公安机关将其作为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后交代所犯罪行的,不成立自首。

王某故意杀人案

[第80号]王某故意杀人案——到公安机关报假案与自动投案的区别应如何把握? 【裁判摘要】作案后前往公安机关报案但是没有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不构成自首。 【裁判要旨】为逃避法律制裁而向公安机关报假案的,不属于自动投案,不成立自首——被告人随同他人到公安机关,谎称是被害人玩枪走火致死,其目的是开脱自己的罪责,以逃避法律制裁。这是假报案不是自动投案,亦不属于投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罪行,不能认定为自首。 【裁判规则】在故意杀人中,向被害人要害部位实施打击行为的,应当认定为直接故意杀人。

阎某某、黄某某故意杀人案——被告人同时具备多种法定从轻、减轻、免除处罚情节和其他酌定情节的如何具体量刑

[第58号]阎某某、黄某某故意杀人案——被告人同时具备多种法定从轻、减轻、免除处罚情节和其他酌定情节的如何具体量刑 【裁判要旨】在故意杀人案中,同时具有多项法定从轻、减轻和酌定从轻、减轻处罚情节的,一般不应当顶格判处刑罚,应综合全案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