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上次编辑的词条“”还未发布,赶快去处理吧! ×
讼也  > 所属分类  >  民商专题精解   

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

更新时间:2022-10-14   浏览次数:4818 次 标签: 特别程序

文章摘要:

认定公民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案件条件

文章摘要2:

目录

认定公民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案件条件 回目录

1.须有精神病人不能辨认、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事实存在:

(1)精神病人(包括痴呆症人)的辨认自己行为能力认定:

A.如果没有判断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不知其行为后果的,可以认定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人;

B.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或者比较重大的行为缺乏判断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并且不能预见其行为后果的,可以认定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人。

(2)当事人是否患有精神病:

A.法院应当根据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或者参照医院的诊断、鉴定确认;

B.在不具备诊断、鉴定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参照群众公认的当事人的精神状态认定,但应以利害关系人没有异议为限。

【解读1】审判实践中认定精神病人民事行为能力方法(被申请人民事行为能力鉴定并非必经程序):

(1)法院应当委托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机构进行鉴定;

(2)当事人在医院诊治过程中具有结论性意见的检查、检测、诊断、鉴定,可以作为认定当事人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证据:

A.利害关系人认可;

B.经开庭质证双方均认可;

C.有其他证据予以佐证形成证据锁链。

(3)不具备诊断、鉴定条件时,在利害关系人无异议时,可以参照周围群众公认的事实(所在村委会出具的证明材料、周围邻居证言)予以认定。 

(3)在诉讼中,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提出一方当事人患有精神病(包括痴呆症),法院认为确有必要认定的,应当按照民事诉讼法(试行)规定的特别程序,先作出当事人有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判决。

【解读2】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349条规定,在诉讼中,当事人的利害关系人提出该当事人患有精神病,要求宣告该当事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1)应由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2)由受诉人民法院按照特别程序立案审理;(3)原诉讼中止。

(4)确认精神病人(包括痴呆症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应当比照民事诉讼法(试行)规定的特别程序进行审理。

2.由精神病人的近亲属、其他利害关系人提出:

(1)精神病人有近亲属的:由其近亲属行使申请权;

(2)没有近亲属的:由与精神病人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并经精神病人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居委会、村委会同意的人行使申请权;

(3)没有以上人或者其所在单位、居委会、村委会对其他申请人不同意的:由精神病人所在地居委会、村委会、民政部门行使申请权。

3.认定公民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申请必须以书面形式提出:

(1)申请人姓名、性别、年龄、住址;

(2)与认定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关系;

(3)被申请认定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姓名、性别、年龄、住所;

(4)该公民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事实、根据。

4.管辖:申请认定公民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案件,应当由该公民住所地基层法院管辖。

申请法院认定公民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立案材料 回目录

1.提交认定公民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申请书:申请书应当写明该公民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事实和根据并附有相应材料。

2.证明申请人主体资格材料:

(1)申请人的身份证明资料;

(2)申请人系被申请人近亲属、利害关系人的证明材料。

3.证明被申请人住所地位于本辖区的证明材料。

民事行为能力鉴定 回目录

1.法院受理申请后,必要时应当对被请求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进行鉴定。

2.申请人已提供鉴定意见的,应当对鉴定意见进行审查。

认定公民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审理程序 回目录

1.法院审理认定公民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案件:

(1)应当由该公民的近亲属为代理人,但申请人除外。

(2)近亲属互相推诿的,由法院指定其中一人为代理人:该公民健康情况许可的,还应当询问本人的意见。

2.法院经审理后判决类型:

(1)认定申请有事实根据的,判决该公民为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2)认定申请没有事实根据的,应当判决予以驳回。

【解读】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352条规定,申请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案件:

(1)被申请人没有近亲属的:法院可以指定其他亲属为代理人。

(2)被申请人没有亲属的:法院可以指定经被申请人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且愿意担任代理人的关系密切的朋友为代理人。

(3)没有前款规定的代理人的:由被申请人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代理人。

(4)代理人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同一顺序中的两人。

撤销认定公民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回目录

法院根据被认定为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他的监护人的申请,证实该公民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原因已经消除的,应当作出新判决,撤销原判决。

1.被认定为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他的监护人向法院提出申请;

2.有证据证实该公民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原因已经消除;

3.法院有管辖权;

4.适用特别程序审理。 

陈其象律师提示1 回目录

①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公民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

②民事权利能力是指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包括物权、债权、知识产权、人身权等)。

③法院在宣告公民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同时可以指定监护人:被指定的监护人不服指定,应当在接到通知的次日起30日内向法院起诉。

A.经审理,认为指定并无不当的,裁定驳回起诉;

B.指定不当的,判决撤销指定,同时另行指定监护人。

C.判决书应送达起诉人、原指定单位、判决指定的监护人。 

④法院审理认定公民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 

A.应由该公民的近亲属为代理人:亲属之间相互推诿的,由法院指定其中一人为代理人(被申请人只有申请人一个近亲属、没有近亲属时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如何处理;应由被申请人住所地村居委会或之前单位或民政不能担任代理人);

B.申请人除外。

陈其象律师提示2:被指定的监护人不服指定 回目录

应当自接到通知之日起30日内向法院提出异议。

经审理:

A.认为指定并无不当的,裁定驳回异议;

B.指定不当的,判决撤销指定,同时另行指定监护人。

C.判决书应当送达异议人、原指定单位及判决指定的监护人。

法条链接 回目录

《民事诉讼法》

  第十五章 特别程序 第四节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

  第一百八十七条【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申请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由其近亲属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向该公民住所地基层人民法院提出。

  申请书应当写明该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事实和根据。

  第一百八十八条【民事行为能力鉴定】人民法院受理申请后,必要时应当对被请求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进行鉴定。申请人已提供鉴定意见的,应当对鉴定意见进行审查。

  第一百八十九条【审理程序】人民法院审理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案件,应当由该公民的近亲属为代理人,但申请人除外。近亲属互相推诿的,由人民法院指定其中一人为代理人。该公民健康情况许可的,还应当询问本人的意见。

  人民法院经审理认定申请有事实根据的,判决该公民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认定申请没有事实根据的,应当判决予以驳回。

  第一百九十条【撤销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判决】人民法院根据被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他的监护人的申请,证实该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原因已经消除的,应当作出新判决,撤销原判决。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第三百四十九条 在诉讼中,当事人的利害关系人提出该当事人患有精神病,要求宣告该当事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应由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由受诉人民法院按照特别程序立案审理,原诉讼中止。

  第三百五十一条 被指定的监护人不服指定,应当自接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提出异议。经审理,认为指定并无不当的,裁定驳回异议;指定不当的,判决撤销指定,同时另行指定监护人。判决书应当送达异议人、原指定单位及判决指定的监护人。

  第三百五十二条 申请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案件,被申请人没有近亲属的,人民法院可以指定其他亲属为代理人。被申请人没有亲属的,人民法院可以指定经被申请人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且愿意担任代理人的关系密切的朋友为代理人。

  没有前款规定的代理人的,由被申请人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代理人。

  代理人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同一顺序中的两人。

废止法条 回目录

《民法通则》

  第二章 公民(自然人)

  第一节 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第九条 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第十条 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第十一条 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第十二条 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第十三条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第十四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第十五条 公民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经常居住地与住所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

  第二节 监 护 

  第十六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人员中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 

  (一)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兄、姐; 

  (三)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

  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裁决。 

  没有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监护人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第十七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员担任监护人: 

  (一)配偶; 

  (二)父母; 

  (三)成年子女; 

  (四)其他近亲属; 

  (五)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 

  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裁决。 

  没有第一款规定的监护人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第十八条 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 

  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的权利,受法律保护。 

  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责任;给被监护人造成财产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监护人的资格。 

  第十九条 精神病人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精神病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被人民法院宣告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根据他健康恢复的状况,经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可以宣告他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一、公 民 

  (一)关于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问题

  1.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自出生时开始。出生的时间以户籍证明为准;没有户籍证明的,以医院出具的出生证明为准。没有医院证明的,参照其他有关证明认定。

  2. 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能够以自己的劳动取得收入,并能维持当地群众一般生活水平的,可以认定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3. 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进行的民事活动是否与其年龄、智力状况相适应,可以从行为与本人生活相关联的程度、本人的智力能否理解其行为,并预见相应的行为后果,以及行为标的数额等方面认定。

  4.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进行的民事活动,是否与其精神健康状态相适应,可以从行为与本人生活相关联的程度、本人的精神状态能否理解其行为,并预见相应的行为后果,以及行为标的数额等方面认定。

  5.精神病人(包括痴呆症人)如果没有判断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不知其行为后果的,可以认定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人;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或者比较重大的行为缺乏判断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并且不能预见其行为后果的,可以认定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人。

  6.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接受奖励、赠与、报酬,他人不得以行为人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为由,主张以上行为无效。

  7.当事人是否患有精神病,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或者参照医院的诊断、鉴定确认。在不具备诊断、鉴定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参照群众公认的当事人的精神状态认定,但应以利害关系人没有异议为限。

   8.在诉讼中,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提出一方当事人患有精神病(包括痴呆症),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认定的,应当按照民事诉讼法(试行)规定的特别程序,先作出当事人有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判决。

  确认精神病人(包括痴呆症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应当比照民事诉讼法(试行)规定的特别程序进行审理。

   9.公民离开住所地最后连续居住1年以上的地方,为经常居住地。但住医院治病的除外。

  公民由其户籍所在地迁出后至迁入另一地之前,无经常居住地的,仍以其原户籍所在地为住所。

  (二)关于监护问题

  10.监护人的监护职责包括: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管理和保护被监护人的财产,代理被监护人进行民事活动,对被监护人进行管理和教育,在被监护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人发生争议时,代理其进行诉讼。

  11.认定监护人的监护能力,应当根据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经济条件,以及与被监护人在生活上的联系状况等因素确定。

  12.民法通则中规定的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13.为患有精神病的未成年人设定监护人,适用民法通则第十六条的规定。

  14.人民法院指定监护人时,可以将民法通则第十六条第二款中的(一)、(二)、(三)项或者第十七条第一款中的(一)、(二)、(三)、(四)、(五)项规定视为指定监护人的顺序。前一顺序有监护资格的人无监护能力或者对被监护人明显不利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对被监护人有利的原则,从后一顺序有监护资格的人中择优确定。被监护人有识别能力的,应视情况征求被监护人的意见。

  监护人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同一顺序中的数人。

  15.有监护资格的人之间协议确定监护人的,应当由协议确定的监护人对被监护人承担监护责任。

  16.对于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应当按照民法通则第十六条第三款或者第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由有关组织予以指定。未经指定而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17.有关组织依照民法通则规定指定监护人,以书面或者口头通知了被指定人的,应当认定指定成立。被指定人不服的,应当在接到通知的次日起30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起诉的,按变更监护关系处理。

  18.监护人被指定后,不得自行变更。擅自变更的,由原被指定的监护人和变更后的监护人承担监护责任。

  19.被指定人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本意见第十四条的规定,作出维持或者撤销指定监护人的判决。如果判决是撤销原指定的,可以同时另行指定监护人。此类案件,比照民事诉讼法(试行)规定的特别程序进行审理。

  在人民法院作出判决前的监护责任,一般应当按照指定监护人的顺序,由有监护资格的人承担。

  20.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了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民法通则第十六条、第十七条规定的其他有监护资格的人或者单位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按照普通程序审理;要求变更监护关系的,按照特别程序审理;既要求承担民事责任,又要求变更监护关系的,分别审理。

  21.夫妻离婚后,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无权取消对方对该子女的监护权;但是,未与该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对该子女有犯罪行为、虐待行为或者对该子女明显不利的,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取消的除外。

  22.监护人可以将监护职责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给他人。因被监护人的侵权行为需要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由监护人承担,但另有约定的除外;被委托人确有过错的,负连带责任。

  23.夫妻一方死亡后,另一方将子女送给他人收养,如收养对子女的健康成长并无不利,又办了合法收养手续的,认定收养关系成立;其他有监护资格的人不得以收养未经其同意而主张收养关系无效。

经典案例 回目录

·任某某与右玉县人民政府土地征收补偿纠纷再审案

【案号】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行政裁定书(2017)晋行终563号;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裁定书(2018)最高法行申3688号

【裁判摘要】无诉讼行为能力必须由法定代理人起诉——提起行政诉讼的公民,应当有诉讼行为能力。所谓诉讼行为能力,是指具备本人或由其指定的代理人参与诉讼的能力,亦即自己或指定代理人为诉讼行为的能力。没有诉讼行为能力的公民,由于其诉讼行为能力的缺乏,不能独立为诉讼行为,亦不具有对代理权限表达个人独立意志的能力,法律为了保护其合法权益,乃设置了法定代理人制度。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条也规定:“没有诉讼行为能力的公民,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本案就是由连某某以其母亲任某某法定代理人的身份代为提起诉讼。作为成年子女,连某某具备作为其母亲的监护人以及法定代理人的资格,但是,法定代理人产生的前提,必须是当事人没有诉讼行为能力。至于如何认定没有诉讼行为能力,原则上,应当参照民法上对于民事行为能力的规定。按照当时有效的《民法通则》第十三条的规定,“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本案中,连某某正是主张其母亲任某某患有××,因而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但是,根据《民法通则》第十九条的规定,××人无民事行为能力须经宣告,即“××人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而连某某只是向一审法院提交了任某某所在村民委员会证明和任某某医院就诊病历,一审法院认定连某某提交的材料无法证明任某某无诉讼行为能力,连某某以任桂英法定代理人的身份代为提起诉讼不符合行政案件受理条件,并无不当。按照法律规定由法定代理人为诉讼行为,是行政诉讼的法定起诉条件之一,在不符合法定代理的情况下,一审法院在责令补正或者更正的前提下裁定驳回起诉,符合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并不存在再审申请人所称“审非所诉"、“判非所诉"的情形。

【摘要】原审法院经审理认为,连××以任××法定代理人身份起诉,却未提交可以作为任××法定代理人的相应证据,连××虽向本院提交了任××所在村村民委员会的证明和任××在医院就诊的病历,但其无法证明任××属无诉讼行为能力人,为此连××以任桂英法定代理人的身份起诉不符合行政案件受理条件,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第一款第(十)项、第二款的规定,裁定驳回连××代为任××提起的起诉。......本院认为,连××要作为其母亲的法定代理人参加诉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十二条和第十三条的规定,其母亲须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要确定其母亲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须有法院通过特别程序对其作出的认定,连××在未有该认定的情况下,即以其母亲法定代理人的身份起诉缺乏符合主体资格的事实依据,原审法院驳回其起诉是正确的,应予维持。

·陆某某等诉刘某某合伙协议纠纷案

【案号】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2015)民申字第1223号

【摘要】关于陆××1是否具备签约的民事行为能力的问题。一审中,陆××1提交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于出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评定表》载明,“评定意见:陆××1:出生有窒息史致脑性瘫疾,面部肌肉、四肢张直痉挛性抽搐,大部分语言吐字不清,有效交流困难,四肢运动障碍,大部分生活靠他人帮助、支持。残疾类别: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残疾等级:智力二级。”陆××1一审提交的2014年1月2日《合肥市精神病司法鉴定所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意见书》证明,“鉴定诊断:精神发育迟滞(中度),法定能力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该两份证据相互印证,陆××的残疾始于出生,其自出生以来一直无民事行为能力。刘××提供陆承伟的初中毕业证书、2003年凤阳县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局为陆××1颁发的《安全生产培训班结业证书》、2008年6月23日陆××1和刘××与却××签订《协议书》上的签名、2009年4月7日陆××1向安徽省公安厅控告信件中的签名以及凤阳县国土资源局对陆××1询问笔录上的签名等,拟证明陆××1可以进行与其智力相符的民事活动。但这些证据均系间接证据,不能直接、单独地证明案件事实,亦不能推翻作为直接证据的残疾人评定表和精神病医学鉴定书的结论。即使认定陆××1能够进行与其智力相符的民事活动,也不应包括签订民事合同这类属于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所为的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十三条第一款和第五十八条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的陆××1与刘××签订的《合伙协议》未得到其法定代理人的事前同意和事后追认,属无效协议。原审认定陆××1被民事判决宣告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之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其与刘××签订的合伙协议合法有效不当,应予纠正。

·毛某某诉孙某等民间借贷纠纷案

【案号】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16)苏民终812号;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2017)最高法民申4389号

【裁判摘要】当事人仅凭精神疾病诊断材料不足以证明其签约时具备认知能力——对于《结账说明》,毛××在一、二审中对其真实性予以认可,但主张系受孙×欺骗出具,在申请再审时则主张毛××自2014年5月份起就患有严重××,并提交了镇江市精神卫生中心、镇江市第五人民医院的《门诊病历》,以证明毛××在2014年10月前后存在认知功能障碍,不能正确表达意思,不能认识其所为民事行为的法律后果,且在其出具该《结账说明》后三个月即提起本案诉讼,说明该《结账说明》并非其真实意思表示。本院认为,毛××关于《结账说明》的陈述前后不一,且缺乏相应的事实和法律依据。认定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由人民法院通过判决作出认定。现毛××仅凭相关医院出具的门诊病历主张其实施案涉行为时不具备认知能力,进而否认《结账说明》的效力,显然不符合上述法律的规定,同时据此也不足以认定毛××在出具《结账说明》时不具备认知能力。

·徐某某与延边凉水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劳动争议再审审查民事裁定书

【案号】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2019)吉民申1136号

【裁判摘要】精神病人亲属未经法定特别程序而以法定代理人或监护人名义申请再审,符合“他人未经授权以当事人名义申请再审的”的规定情形,依法应予终结审查再审申请——本院审查过程中,徐××姐姐徐××1经本院释明后,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三百四十九条关于“在诉讼中,当事人的利害关系人提出该当事人患有精神病,要求宣告该当事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应由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由受诉人民法院按照特别程序立案审理,原诉讼中止”的规定,于2019年5月28日向吉林省图们市人民法院提起特别程序诉讼,申请认定徐××无民事行为能力。吉林省图们市人民法院于2019年11月11日作出(2019)吉2402民特6号民事判决,以徐××1无不当理由未按规定时间到指定地点选择鉴定机构以致未对徐××的民事行为能力进行司法鉴定为由,判决驳回徐××1关于宣告徐××无民事行为能力的申请。该民事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四百零二条规定:“再审申请审查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裁定终结审查:(一)再审申请人死亡或者终止,无权利义务承继者或者权利义务承继者声明放弃再审申请的;(二)在给付之诉中,负有给付义务的被申请人死亡或者终止,无可供执行的财产,也没有应当承担义务的人的;(三)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且已履行完毕的,但当事人在和解协议中声明不放弃申请再审权利的除外;(四)他人未经授权以当事人名义申请再审的;(五)原审或者上一级人民法院已经裁定再审的。(六)有本解释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规定情形的。”徐××于2017年4月21日经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残疾人联合会批准为精神残疾三级,为了保护其依法行使诉讼权利,依法应当经人民法院特别程序宣告该徐××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并为其依法指定监护人。据此,徐××1在本案一、二审诉讼及申请再审时,未经法定特别程序而以法定代理人或监护人名义行使诉讼权利,符合上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四百零二条第四项“他人未经授权以当事人名义申请再审的”的规定情形,故依法应予终结审查再审申请。

·重庆万州区欣欣医院有限公司与陶某某医疗损害责任纠纷申诉、申请再审民事裁定书

【案号】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2018)渝民申2482号

【裁判摘要】诉讼中未有其他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提出异议并申请为其监护人,同时是否启动该特别程序对当事人权利义务亦无实质性影响,不属于应当启动特别程序的情形——关于一、二审法院应否启动宣告陶××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或者无民事行为能力并为其指定监护人的特别程序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三百四十九条规定:“在诉讼中,当事人的利害关系人提出该当事人患有精神病,要求宣告该当事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应由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由受诉人民法院按照特别程序立案审理,原诉讼中止。”本案中,陶××系精神病患者,其父亲陶××1为其法定监护人,这是当地群众公认的事实,且一、二审诉讼中未有其他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提出异议并申请为其监护人,同时是否启动该特别程序对本案当事人权利义务亦无实质性影响。欣欣医院该申请再审理由不成立。

【摘要|二审法院认为】关于一审法院是否遗漏了对陶××启动宣告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或者无民事行为能力的特别程序的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三百四十九条之规定:“在诉讼中,当事人的利害关系人提出该当事人患有精神病,要求宣告该当事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应由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由受诉人民法院按照特别程序立案审理,原诉讼中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八十三条之规定:“在诉讼中,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本案中,陶××系精神病患者,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父亲陶××1是其法定监护人,是在诉讼发生前均公认的一个事实,且在一审诉讼中,并未有其他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为其监护人。故一审法院没有启动特别程序宣告陶有平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指定其父亲陶××1是其法定监护人,并无不当。

·潘某诉夏某民间借贷纠纷案

【案号】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2016)沪民申2318号

【裁判摘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三百四十九条规定:“在诉讼中,当事人的利害关系人提出该当事人患有精神病,要求宣告该当事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应由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由受诉人民法院按照特别程序立案审理,原诉讼中止。”本案中,申请人于诉讼时有法定代理人参加诉讼,被申请人对此亦未提出异议,故申请人作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诉讼权利已得到充分保障。即使申请人家属向法院申请宣告无民事行为能力,也不应中止本案审理。原审判决适用法律并无不当。

·杨某与其他再审行政裁定书

【案号】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行政裁定书(2019)渝05行再4号

【裁判摘要】以当事人可能不具备诉讼行为能力认定诉讼主体不适格,不符合受理条件,不符合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应予纠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条:“没有诉讼能力的公民,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八条:“人民法院受理申请后,必要时应当对被请求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进行鉴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三百四十九条:“在诉讼中,当事人的利害关系人提出该当事人患有精神病,要求宣告当事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应由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由受诉人民法院按照特别程序立案审理,原诉讼中止"的规定,没有诉讼能力的公民,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确定当事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须由人民法院通过特别程序进行认定,原诉讼中止。本案中,原审裁定以杨×提交的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出院证等证据材料显示杨×可能不具备诉讼行为能力,遂要求杨×提供其具有诉讼能力的证据,后以杨×未提交相应证据为由认定杨进的诉讼属于诉讼主体不适格,不符合受理条件,该处理方式有违上述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应予纠正。

·李某与周某劳务合同纠纷二审民事裁定书

【案号】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2021)京02民终313号

【裁判摘要】不能以原告不具备诉讼行为能力为由驳回起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李×以周×为被告,提起本案劳务合同纠纷诉讼。诉讼过程中,周×主张李×缺乏诉讼行为能力,李×认为医院的诊断结果显示其并无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三百四十九条规定:“在诉讼中,当事人的利害关系人提出该当事人患有精神病,要求宣告该当事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应由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由受诉人民法院按照特别程序立案审理,原诉讼中止。”一审法院以李×拒绝对其诉讼行为能力进行司法鉴定、无法核实起诉是否为李×真实意思表示为由,裁定驳回李×的起诉,但结合上述理由,尚不足以认定李×提起的本案诉讼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关于起诉条件的规定。一审法院所作处理不当,本院予以纠正。结合本案相关情况,一审法院应当在查明李×是否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等相关事实的基础上,对案件继续进行审理。

·祝某某与邓某某,张某健康权案

【案号】重庆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15)渝二中法民终字第00113号

【裁判摘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三百四十九条规定:“在诉讼中,当事人的利害关系人提出该当事人患有精神病,要求宣告该当事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应由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由受诉人民法院按照特别程序立案审理……”本案中,邓××起诉张×及张×母亲祝××健康权纠纷案,邓××以张×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为由,主张其损失由张×及张×母亲祝××共同赔偿。因张×系成年人,那么邓××主张祝××承担赔偿责任,就应当申请宣告张×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经本院释明后,邓××向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法院提起特别程序要求宣告张×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但因诉讼中其未能证明张×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事实依据,故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法院驳回了其诉讼请求。因此,本案亦无法认定张×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故一审认定张×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并判决张×、祝××共同赔偿邓××各项损失111576.38元无事实依据,本院予以纠正。

标签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