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搜索条件: 期限

【笔记】原告增加诉讼请求是否必须为被告重新指定举证期限和答辩期限

摘要1:解答:(1)原告基于新事实或者新证据增加诉讼请求,原则上应给予被告指定新的举证期限和答辩期限;(2)原告并非基于新事实或者新证据增加诉讼请求,并非一律均需重新指定举证期限和答辩期限

摘要2

判决确定的履行期限过长,二审法院予以改判

摘要1:【案号】贵州省铜仁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21)黔06民终1155号
【司法观点】人民法院在判决主文中,针对债务履行实体判项所确定的履行期限,虽然仍是实体判项中的内容,但其是以该实体判项所确定的债务需要在判决生效后必须立即进入履行阶段,且必须在短期内及时履行完毕的法律效果为前提,所确定的履行期限。其功能及目的在于对债务人履行该债务给予必要的准备时间,其在性质上属于民事诉讼法上的履行期限,其不同于当事人在实体权利义务关系中的合同义务履行期限

摘要2

【笔记】大型企业从中小企业采购货物、工程、服务的付款期限多长?

摘要1:解读:根据《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第8条之规定,大型企业从中小企业采购货物、工程、服务,应当按照行业规范、交易习惯合理约定付款期限并及时支付款项。

摘要2:【注解】《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对大型企业从中小企业采购货物、工程、服务的付款期限没有明确规定,只是要求应当按照行业规范、交易习惯合理约定付款期限并及时支付款项。

【笔记】判令债务人支付利息至“判决确定的履行期限届满之日止”是否包括迟延履行一般债务利息?

摘要1:解读:判令债务人支付利息至“判决确定的履行期限届满之日止”,并在判项后载明“如果未按本判决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该判决内容已包含了债务人应当支付的迟延履行期间的一般债务利息和加倍部分债务利息,其中迟延履行的一般债务利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程序中计算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第2款规定根据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方法计算。

摘要2:【注解1】判令债务人支付利息至“判决确定的履行期限届满之日止”包括迟延履行的一般债务利息(迟延履行的一般债务利息根据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方法计算)。
【注解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程序中计算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第2款规定“迟延履行期间的一般债务利息,依据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方法计算;生效法律文书未确定给付该利息的,不予计算。”——(1)一般债务利息,应当是由生效判决所确认的债务持续计算的利息,而非未确定的合同利息;(2)违约金与债务利息性质不同,违约金不适用该条规定。
【注解3】(1)“判决确定的给付之日止”表述无误。——参考案例: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2017)最高法民申263号;(2)判决支付利息至“判决确定的履行期限届满之日止”表述在形式上可能引起当事人的误解,修改为“至实际清偿之日止”。——参考案例: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19)最高法民终117号
【注解4】另外观点|(1)“利息计至本生效确定应付清之日止”,一般债务利息应当计算判决确定应付清之日,此后为迟延履行期间,只能计算加倍部分债务利息,不再计算一般债务利息。——参考案例: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执行裁定书(2017)粤执监148号;(2)一般债务利息计算时间节点为判决确定应付款期限届满之日止,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只能计算加倍部分债务利息。——参考案例: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执行裁定书(2020)粤执监82号;(3)判决书载明“上述款项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付清",之后进一步明确该还款之日是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判决没有载明利息计算至实际还款之日。一般债务利息的截止时间为判决生效之日再加上十日的履行期间。——参考案例:最高人民法院执行裁定书(2019)最高法执监378号

行政协议案件起诉期限和诉讼时效

摘要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1)对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约定履行行政协议提起诉讼的,诉讼时效参照民事法律规范确定;(2)对行政机关变更、解除行政协议等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起诉期限依照行政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确定。

摘要2

【笔记】主债务人作为保证人承诺保证期间能否认定为变更还款期限

摘要1:解读:(1)主债务人与保证人应是不同主体,同一主体不能既是主债务人又是保证人,否则该保证担保行为对保障债权的实现毫无意义,亦有违担保法立法目的;(2)主债务人承诺为其借款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承诺的保证期限不能推定为对约定的借款期限的变更。

摘要2

【笔记】在被执行人到期债权执行中第三人未在法定期限内提出异议还能否提出排除执行异议?

摘要1:解读:在被执行人到期债权执行中第三人未在法定期限内提出异议,在执行法院裁定对其强制执行后仍然可以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异议和复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7条第2款规定提出排除执行异议。

摘要2:【注解】次债务人未在指定期限内提出异议,可以再次提出债务已履行完毕的异议——到期债权法律关系中次债务恩未在指定期限内提出异议而又不履行的,执行法院有权裁定对其强制执行(次债务人法律地位近似于被执行人),可以提出异议主张其已履行向债务人即被执行人所负到期债务(适用《民事诉讼法》第232条执行行为异议程序审查)。

【笔记】用人单位是否需支付劳动者因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和转化为未签订书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双倍工资?

摘要1:问题:用人单位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且满一年后也未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是否需要支付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双倍工资和未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双倍工资?
解读:(1)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的最长期限为11个月,期间系自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至满一年的前一日;(2)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仍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则视为满一年的当日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无须再另行支付未补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

摘要2:【注解1】(1)用人单位仅需支付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双倍工资(最长11个月);(2)用人单位无需支付因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而转化为未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双倍工资。
【注解2】《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有关问题的意见(一)》第20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视为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的当日已经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存在前款情形,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为由要求用人单位支付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之后的第二倍工资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即不支持因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而视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后未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第二份双倍工资。

在执行异议之诉中提起确权之诉的,确权之诉不受15天期限限制

摘要1:——在执行异议之诉中提起确权之诉的,确权之诉不受十五天期限限制
【载《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2019年第4辑(总第80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20年版,第163-166页】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意见】在执行异议之诉中,当事人对执行标的增加确权请求的,可以在法庭辩论结束前提出,不受在驳回执行异议裁定送达之日起15日内提起的限制。对该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可以在判决中一并作出裁判。

摘要2:【注解】案外人已经就被执行财产依法提起执行异议之诉,能否在该诉讼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增加确权的诉讼确权,也即对被执行财产确权的诉讼确权是否必须在执行异议之诉时一并提出?——(1)15条起诉期限是由执行异议之诉的制度目的决定的(《民事诉讼法》第227条规定),确权之诉无受此期限限制的必要;(2)执行异议之诉和确权之诉为互相独立的、可分之诉(《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232条规定:“在案件受理后,法庭辩论结束前,原告增加诉讼请求,被告提出反诉,第三人提出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可以合并审理的,人民法院应当合并审理。”第312条第2款规定:“案外人同时提出确认其权利的诉讼请求的,人民法院可以在判决中一并作出裁判。”)

【笔记】当事人超出申请再审期限能否增加申请再审事由?

摘要1:解读:当事人超出申请再审期限增加申请再审事由不予审查。

摘要2:【注解1】再审案件立案后再审申请人变更再审请求时已超过6个月法院不予审理。——参考案例: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22)最高法民再286号
【注解2】再审期限6个月经过后以“发现新证据”、“主要证据伪造”、"裁判依据错误”、“审判人员违法犯罪”再审事由申请再审不能同时一并提出其他再审事由。——参考案例: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2018)最高法民申6278号

【笔记】未明确约定支付工程款期限的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期限是否应当从工程款数额确定之日起算?

摘要1:解读:(1)当事人对支付工程价款期限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期限认定“发包人应当给付建设工程价款之日”;(2)当事人对支付工程价款期限未明确约定的,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起算点的“发包人应当给付建设工程价款之日”应当确定为工程款数额确定的次日。
【注释1】双方虽然约定应付款时间(区间),经过协商最终才确定欠付工程款的数额,故最终工程款数额确定的时间点(视为变更)作为应付款时间。
【注释2】对工程款付款日期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1)合同仅约定工程结算款在竣工结算后支付(没有约定具体的支付时间);(2)虽然施工合同对工程款应付日期作出了明确约定,但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导致难以按照原合同约定确定实际付款时间,而双方又未对付款时间作出新的约定。
【注释3】工程款优先受偿权起算点为“发包人应当给付建设工程价款之日”——(1)付款期限约定明确的,按照约定付款期限确定优先权起算点(双方通过结算行为事实变更付款期限则以双方实际结算之日为应付款期限);(2)付款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按照“视为应付款时间”确定优先受偿权起算点。

摘要2:【注解1】当事人对支付工程价款期限未明确约定的,优先受偿权的期限从工程款数额确定时起算(“发包人应当给付建设工程价款之日”确定为工程款数额确定的次日)。
【注解2】已经实际交付工程从工程交付之日起算应付款时间。——参考案例: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2021)最高法民申5379号
【注解3】双方约定在发包人完成结算审核、甲乙双方对结算审计报告确认后的60个工作日内支付至竣工结算总价的95%,但未约定发包人完成结算审核及双方确认审计报告的时限,视为对付款时间约定不明。——参考案例: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2023)京民申154号
【注释】根据最高院民一庭的观点及相关案例,如果合同仅约定待承包人递交结算资料、发包方审核完毕或审计完成后付款而未明确具体期限的,视为合同对付款时间约定不明。
【注解4】应以约定审价时间届满为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行使期限起算日。——参考案例: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19)赣民终386号;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19)皖民终750号
【注解5】(1)视为应付款时间的确定以“当事人对付款时间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为前提;(2)约定“提供完整施工资料且经评审中心评审付至评审后结算总价款的95%。余5%质保金,待两年保修期满30日内无息退还”并非付款时间约定不明确。——参考案例: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20)豫民终485号;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2021)最高法民申6156号
【注解6】承发包双方在起诉前一直存在双方结算的事实,但双方当事人一直未就整体工程款的结算达成一致意见,在承包方主张的工程款债权尚未确定的情况下,发包方应当给付的工程款数额亦无法确定,承包方并无超过法定期限主张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情形。——参考案例: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19)最高法民终754号

【笔记】当事人能否随时解除不定期合同?

摘要1:解读:根据《民法典》第563条第2款之规定,以持续履行的债务为内容的不定期合同,当事人可以随时解除合同,但是应当在合理期限之前通知对方。
解析1:有名不定期合同包括——(1)不定期租赁合同(《民法典》第707条、第730条、第734条);(2)不定期物业服务合同(《民法典》第948条);(3)不定期合伙(《民法典》第976条)。
解析2:(1)不定期物业服务合同——当事人可以随时解除不定期物业服务合同,但是应当提前60日书面通知对方(《民法典》第948条第2款);(2)不定期租赁合同、不定期合伙均规定当事人可以随时解除合同,但是应当在合理期限之前通知对方。

摘要2:【注解】不定期合同风险提示:当事人在合理期限之前通知对方可以随时解除不定期合同。
【理解与适用】此外,对于以持续履行的债务为内容的不定期合同的解除,当事人没有在合理期限之前通知对方的,并非解除通知无效,而是不影响合同解除的效力,但要赔偿因未在合理期限前通知对方而给对方造成的损失,或者解除通知延至合理期限之后才发生效力。——《最高人民法院民法典合同编通则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二庭、研究室编著,人民法院出版社2023年12月第1版,第582页。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发布第一批劳动人事争议典型案例之十一:万某与某食品公司劳动合同纠纷案——视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后用人单位仍未与劳动者签订

摘要1: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发布第一批劳动人事争议典型案例之十一:万某与某食品公司劳动合同纠纷案——视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后用人单位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是否应当支付第二倍工资

摘要2:【注解1】《劳动合同法》第82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毎月支付二倍的工资。”其中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是指《劳动合同法》第14条第2款规定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三种情形,即“(一)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二)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三)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
【注解2】《劳动合同法》第14条第3款规定的“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对用人单位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满一年的法律后果的拟制规定,并非有关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情形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七条对于此种情形的法律后果也作了相同的分类规定。
【注解3】视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后用人单位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不需要当支付第二倍工资。

【笔记】原告提起确认行政行为违法同时请求赔偿起诉期限多长?

摘要1:解读:(1)《国家赔偿法》第39条第1款规定:“赔偿请求人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为两年,自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的行为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之日起计算,但被羁押等限制人身自由期间不计算在内。在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时一并提出赔偿请求的,适用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有关时效的规定。”(2)原告在提起确认行为违法诉讼同时请求赔偿起诉期限,应当适用行政诉讼法有关期限的规定,即适用行政起诉期限之规定。

摘要2:【注解】原告在提起确认行为违法诉讼同时请求赔偿适用行政起诉期限之规定。

【笔记】轮候查封期限从何时起算?

摘要1:解读:轮候查封期限的起算点应为轮候查封转为正式查封之日起算。

摘要2:【注解1】前一查封、扣押、冻结期限超出法定期限,轮候查封、扣押、冻结自前一查封、扣押、冻结超出法定期限幅度之日起生效。
【注解2】轮候查封应当载明期限,自生效之日起计算期限

【笔记】执行法院错误告知异议人申请复议,异议人提起执行异议之诉期限如何起算?

摘要1:解读:执行法院错误告知异议人申请复议的权利而没有告知提起执行异议之诉的救济途径,异议人按照法院裁定书指引申请复议,上级法院执行裁定书中明确告知异议人需另行提起异议之诉,异议人提起异议之诉期限的起算时间应从收到上级法院执行裁定书的次日开始计算。

摘要2

【笔记】纳税人未按照规定期限办理纳税申报应承担哪些责任?税务机关能否直接核定应纳税额?

摘要1:解读:(1)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第62条规定,纳税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2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处2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2)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第35条第1款第5项之规定,纳税人有“发生纳税义务,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申报,逾期仍不申报的;”税务机关有权核定其应纳税额。

摘要2:【注解】纳税人未按规定期限办理纳税申报,(1)税务机关应当责令限期申报;(2)逾期不申报的,税务机关有权核定其应纳税额;(3)税务机关不能未经责令限期申报直接核定纳税人应纳税额。

【笔记】行政起诉期限和诉讼时效有哪些区别?

摘要1:解读:(1)起诉期限不同于诉讼时效,起诉期限不能中断或者中止;(2)起诉期限属于法院主动审查事项。

摘要2:【注解】起诉期限和诉讼时效制度差异:(1)立法目的不同;(2)法律性质不同;(3)作用的权利不同;(4)可变性不同;(5)产生的法律后果不同;(6)司法审查的主动性不同;(7)当事人提出抗辩或者司法审查的时间限制不同。

【笔记】什么是行政起诉期限扣除和延长?

摘要1:解读1:行政起诉期限扣除(《行政诉讼法》第48条第1款)仅限于“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不属于其自身的原因”耽误起诉期限的,被耽误的时间不计算在起诉期限内。(1)“其他不属于其自身的原因”是除不可抗力以外不能归责于起诉人自身的正当事由,是指在有效起诉期限内,基于地震、洪水等客观原因无法起诉而耽误的期间,或者基于对有关国家机关答应处理涉案争议的信赖,等待其处理结果而耽误的期间;A.政府指引民事诉讼耽误的起诉期限应当扣除:当事人依据政府给的指引提起民事诉讼,这并非是由当事人本人的原因造成的,其时长应当从行政诉讼的起诉期限中予以扣除;B.等待民事诉讼生效裁判结果可以构成耽误起诉期限的正当事由即“民事争议处理期间不计算在行政诉讼起诉期限内”(《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房屋登记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8条。(2)不属于应予扣除期间:A.仅仅是当事人单方向有关部门申诉信访,因申诉信访耽误的期间没有可保护的信赖利益,属于当事人自身放弃通过法定诉讼途径解决争议耽误起诉期限的情形,不属于应予扣除的期间;B.疫情不构成行政起诉期限扣除;C.被告错误不属于起诉期限扣除和延长的法定情形。
解读2:行政起诉期限延长(《行政诉讼法》第48条第2款)仅限于“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不属于其自身的原因”以外的其他特殊情况耽误起诉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10日内,可以申请延长期限,是否准许由法院决定。

摘要2

【笔记】请求确认行政行为无效之诉是否适用起诉期限

摘要1:解读:请求确认行政行为无效之诉不受起行政诉期限限制。

摘要2:【注解】(1)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裁定书(2016)最高法行申2233号裁判观点:确认无效之诉仍然有起诉期限;(2)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裁定书(2020)最高法行再341号裁判现已改变:无效行政行为不受起诉期限限制。

【笔记】税收追征期多长?偷税是否受追征期限制?

摘要1:解读:(1)税务机关追征税款期限(法定追征期)一般为3年,特殊情况可以延长至5年;(2)偷税、抗税、骗税无限期追征税款:对偷税、抗税、骗税的,税务机关追征其未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或者所骗取的税款不受法定的追征期限制。
解析:纳税人不进行纳税申报造成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情形——(1)不属于偷税(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应适用《税收征收管理法》第63条的规定构成偷税)、抗税、骗税的,其追征期按照《税收征收管理法》第52条规定一般为3年,特殊情况可以延长至5年;(2)属于偷税(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应适用《税收征收管理法》第63条的规定构成偷税)、抗税、骗税的,不受法定追征期限制。

摘要2:【注解1】我国税法规定追征期限有两类:(1)3年——税务机关的责任(税务机关适用法律、行政法规不当或者执法行为违法)导致纳税人未缴或少缴税款(即纳税人无过错),可以追征税款,不能追征滞纳金;3-5年——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失误(非主观故意)导致未缴或者少缴税款,可以追征税款和滞纳金。
【注解2】(1)因税务机关的责任致使纳税人少缴税款追征期限为3年——因税务机关的责任,致使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在3年内可以要求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补缴税款,但是不得加收滞纳金;(2)因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失误未缴或少缴税款追征期限为3-5年——因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计算错误等失误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在3年内可以追征税款、滞纳金;有特殊情况的,追征期可以延长到5年。

【笔记】税务检查有期限限制吗?

摘要1:解读:(1)《税收征收管理法》和其他税收法律法规对税务检查期限皆无规定,仅有《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第22条第4款规定“检查应当自实施检查之日起60日内完成;确需延长检查时间的,应当经稽查局局长批准。”(2)税务机关只要依据《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第22条第4款规定履行审批手续,税务检查可无限期进行。

摘要2

【笔记】证券冻结期限多长?

摘要1:解读:法院冻结证券期限不得超过3年。

摘要2:【注解】《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487条第1款规定:“......查封不动产、冻结其他财产权的期限不得超过三年。”

【笔记】违法发包、转包、分包、挂靠等行为的行政处罚追溯期限如何起算?

摘要1:解读:对于违法发包、转包、分包、挂靠等行为的行政处罚追溯期限——(1)应当从违法发包、转包、分包、挂靠的建筑工程竣工验收之日起计算;(2)合同工程量未全部完成而解除或暂时终止履行合同的,为合同解除或终止之日。

摘要2:【注解】违反发包、转包、违法分包、挂靠等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追溯期限如何起算?|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违法行为认定查处管理办法的通知》第16条规定“对于违法发包、转包、违法分包、挂靠等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追溯期限,应当按照法工办发〔2017〕223号文件的规定,从存在违法发包、转包、违法分包、挂靠的建筑工程竣工验收之日起计算;合同工程量未全部完成而解除或终止履行合同的,自合同解除或终止之日起计算。”——(1)从竣工验收之日起算:从存在违法发包、转包、违法分包、挂靠的建筑工程竣工验收之日起计算;(2)从合同解除或者终止之日起算:合同工程量未全部完成而解除或终止履行合同的,自合同解除或终止之日起计算。

【笔记】鉴定报告使用期限超过能否作为定案依据?

摘要1:解读:鉴定报告使用期限仅表示其准确性将随一定时间经过有所变化,案件事实已无法另行查明情况下可以根据已经超过使用期限的鉴定报告结合查明事实予以认定。

摘要2:【注解】在案件事实已经无法另行查明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原告单方委托鉴定报告结合案件事实作出认定。

【笔记】被告超过举证期限是否必然产生视为被诉行政行为没有证据法律后果?

摘要1:解读:(1)并非只要被告超过举证期限就必然产生视为被诉行为行为没有证据的法律后果;(2)即便是因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故意或重大过失导致被告逾期举证,如果案件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事实认定,或者涉及依职权追加当事人、中止诉讼、终结诉讼、回避等程序性事项,人民法院也应当依法向被告行政机关或者其他知情人员调取证据从而查明案件事实。

摘要2:【注解】被告提供原告不符合起诉条件的证据并非用于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问题,被告超过举证期限不应一律不予采信而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采纳。

【笔记】行政诉讼起诉期限是否以起诉人认识到行政行为违法性作为起算点?

摘要1:解读:起诉期限制度中起诉人对行政行为的“知道”并不包括对行政行为违法性的认识,起诉期限起算不以违法性认识为必要条件——(1)起诉人自知道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时起诉期限便开始计算;(2)不以起诉人认识到行政行为的违法性作为起诉期限的计算起点。

摘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