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搜索条件:

民交叉

摘要1民交叉(民交叉)案件是指不同的行为分别侵犯了事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但行为之间具有一定的牵连关系,以及同一行为同时侵犯了事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或者对某一行为究竟用事法律还是民事法律调整难以确定的现象,从而引起在诉讼程序上或法律关系的性质认定上发生冲突的案件。
民交叉案件(民交叉、民交织、民互涉案件)是指案件性质既涉及事法律关系又涉及民事法律关系,且相互之间存在交叉、牵连、影响的案件;或者根据同一法律事实所涉及的法律关系,一时难以确定是事法律关系还是民事法律关系的案件。
【注解】(1)2014年3月25日施行的《非法集资意见》第7条规定没有采取1998年《民交叉规定》“同一法律事实”、“同一法律关系”的表述而是采取了“同一事实”的表述——“同一事实”的表述作为民程序选择判断标准更为科学(因为法律事实、法律关系均是指法律规范调整下的事实和关系,只要法律规范性质不同,法律关系或法律事实就不同。从这一意义上说,由于民事规范和事规范性质的不同,民交叉情况下不存在同一法律事实或同一法律关系,故以此表述作为判断民程序选择标准存在逻辑矛盾);(2)对“同一事实”的认定并非是指民事法律规范和事法律规范作出规定的要件事实,而应是自然意义上的事实本身,如果民事案件中涉及的事实对事案件的审理、善后处置等有影响也当属同一事实;(3)在民交叉涉及同一事实时,均规定应当先后民;若案件涉及不同事实,则应当对不涉及犯罪事实的民事纠纷继续审理。——参考案例: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2015)民申字第1778号

摘要2:【注释】民交叉规定汇总:(1)1985年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查院、公安部关于及时查处在经济纠纷案件中发现的通知》规定“如发现有经济犯罪......将经济犯罪的有关材料分别移送给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侦查、起诉......”——首次对民交叉案件管辖问题给予关注,程序选择上是事先行(先后民管辖模式),但对经济犯罪的有关材料移送之后民事案件如何处理没有说明(实践中做法往往是驳回经济纠纷案件的起诉);(2)1987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发现经济犯罪必须及时移送的通知》要求应将经济犯罪与经济纠纷“全案移送”,意味着民事案件不能继续审理(先后民管辖模式),但是中止还是驳回没有具体规定;(3)1997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存单纠纷案件的若干规定》第3条规定,明确规定虽然案件牵涉经济犯罪的事实但对经济纠纷案件部分法院仍可继续审理或应该分别审理;(4)1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条、第10条、第11条、第12条规定,明确规定虽然案件牵涉经济犯罪的事实但对经济纠纷案件部分法院仍可继续审理或应该分别审理;(5)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非法集资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条规定,明确了在处理涉嫌非法集资涉众型犯罪时,民事诉讼只能中止或驳回起诉,将“同一法律事实”“同一法律关系”改为“同一事实”;(6)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5、6、7条沿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非法集资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中的表达方式;(7)《九民会议纪要》第128、129、130条对民交叉案件的处理确立了分别受理、分别审理,涉众型经济犯罪与民商事案件的程序处理以及民商事案件中止审理三种情形。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及时查处在经济纠纷案件中发现的经济犯罪的通知【废止】

摘要1: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查院、公安部关于及时查处在经济纠纷案件中发现的经济犯罪的通知(1985年8月19日)(法(研)发17号)
【摘要】各级人民法院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如发现有经济犯罪,应按照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五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执行事诉讼法规定的案件管辖范围的通知》,将经济犯罪的有关材料分别移送给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侦查、起诉,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均应及时予以受理。

摘要2:【注解】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首次对民交叉案件管辖问题给予关注。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第三百一十三条的解释

摘要1: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第三百一十三条的解释(2002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摘要2:【摘要】
  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的“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是指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的具有执行内容并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人民法院为依法执行支付令、生效的调解书、仲裁裁决、公证债权文书等所作的裁定属于该条规定的裁定。
  下列情形属于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的“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情形:
  (一)被执行人隐藏、转移、故意毁损财产或者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二)担保人或者被执行人隐藏、转移、故意毁损或者转让已向人民法院提供担保的财产,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三)协助执行义务人接到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后,拒不协助执行,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四)被执行人、担保人、协助执行义务人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通谋,利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权妨害执行,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五)其他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情形。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上述第四项行为的,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共犯追究事责任。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收受贿赂或者滥用职权,有上述第四项行为的,同时又构成法第三百八十五条、第三百九十七条规定之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

摘要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废止】
最高人民法院公告(法释〔2002〕17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已于2002年7月1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30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2年7月20日起施行。
【摘要】根据法第三十六条和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以及我院《关于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第一条第二款的规定,对于事案件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精神损失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或者在该事案件审结以后,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摘要2:【备注】已被《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废止部分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第十一批)的决定》废止(废止理由:已被《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事诉讼法>的解释》的相关内容代替)

民商事审判若干疑难问题——民交叉案件

摘要1:【目录】一、先后民制度的理解与适用;二、事上构成诈骗罪,行为人签订的民商事合同是否有效;三、民商事案件涉及事犯罪嫌疑,民商事案件应否驳回起诉;四、事上未经追赃是否影响民商事案件的受理和审理

摘要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房屋登记行政案件中发现涉嫌事犯罪问题应如何处理的答复

摘要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房屋登记行政案件中发现涉嫌事犯罪问题应如何处理的答复(2008年9月23日 [2008]行他字第15号)
【摘要】人民法院在审理有关房屋登记行政案件中,发现涉嫌事犯罪问题的,不应将该案全案移送公安机关处理,而应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一、第三人购买的房屋不属于善意取得,参照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和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九条的规定,房屋买卖行为属于无效的行为,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判决撤销被诉核发房屋产权证行为。
二、第三人购买的房屋属于善意取得,房屋管理机关未尽审慎审查职责的,依据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等有关法律的规定,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应当予以保护,人民法院可以判决确认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
三、如果不能确定第三人购买的房屋是否属于善意取得,应当中止案件审理,待有权机关作出有效确认后,再恢复审理。

摘要2:无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刊登侵害他人名誉权小说的出版单位在作者已被判后还应否承担民事责任的复函

摘要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刊登侵害他人名誉权小说的出版单位在作者已被判后还应否承担民事责任的复函(1992年8月14,(1992)民他字第1号发布)
【摘要】出版单位刊登侮辱、诽谤他人的小说,原告多次向出版单位反映,要求其澄清事实、消除影响,出版单位未予置理。在作者为此被以诽谤罪追究事责任后,出版单位仍不采取措施,为原告消除影响,致使该小说继续流传于社会,扩大了不良影响,侵害了原告的名誉权。因此,出版单位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摘要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广东省连县工贸总公司诉怀化市工商银行侵权一案的复函

摘要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广东省连县工贸总公司诉怀化市工商银行侵权一案的复函(1990年7月19日 (1989)民他字第44号)
【摘要】广东省连县工贸总公司的预付货款被骗,在诈骗犯杨爱秀受事处罚并追回部分赃款后,该公司对造成货款被骗负有直接责任的湖南省怀化市农业银行榆树信用社和怀化市工商银行,均有权提起民事诉讼,并要求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怀化市工商局在本案鉴证工作中的错误,可建议行政部门追究有关人员的行政责任。
【要旨】财产犯罪受害人起诉财产侵权赔偿应予受理。

摘要2:【解读】对财产犯罪受害人起诉财产侵权赔偿这一问题,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态度演变过程如下:最开始是一律追赃、退赃,不作为民事案件受理。之后,演变为可单独提起民事侵权赔偿诉讼(《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广东省连县工贸总公司诉怀化市工商银行侵权一案的复函》),该复函确认了财产犯罪受害人的民事诉权,确认了侵权行为人的侵权民事责任,具体表现在:(1)从一律追赃的指导思想到有条件地可以单独提起民事侵权赔偿诉讼。(2)本案在事诉讼中,就所获得赃款的清退,是采取附带民事诉讼处理的,对附带民事诉讼不能使受害人的财产损失全部受偿的部分,又准许受害人提起民事诉讼。(3)准许对财产犯罪被告人以外的其他连带责任人提起民事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的若干规定

摘要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的若干规定 (2014年9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25次会议通过)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的若干规定》已于2014年9月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25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11月6日起施行。

摘要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摘要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0年11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02次会议通过)法释〔2010〕18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10年11月22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02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1月4日起施行。

摘要2:【修改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202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裁判文书中如何引用修订前、后法名称的通知【废止】

摘要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裁判文书中如何引用修订前、后法名称的通知(1997年12月31日 法[1997]192号)
【摘要】从收到本通知之日起,在裁判文书中引用修订前的法,一律称“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引用修订后的法,一律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法》”。

摘要2:【备注】本篇法规已被: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裁判文书中如何表述修正前后法条文的批复(发布日期:2012年5月15日,实施日期:2012年6月1日)宣布不再适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裁判文书中如何表述修正前后法条文的批复

摘要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裁判文书中如何表述修正前后法条文的批复(法释〔2012〕7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裁判文书中如何表述修正前后法条文的批复》已于2012年2月2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42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6月1日起施行。

摘要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裁判文书中如何引用法修正案的批复【废止】

摘要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裁判文书中如何引用法修正案的批复(法释〔2007〕7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裁判文书中如何引用法修正案的批复》已于2007年4月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23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4月13日起施行。
【摘要】人民法院在裁判文书中适用法修正案的规定时,应当直接引用修正后的法条文,表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第×××条的规定”,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法》第×××条之×的规定”。

摘要2:【备注】本篇法规已被: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裁判文书中如何表述修正前后法条文的批复(发布日期:2012年5月15日,实施日期:2012年6月1日)宣布不再适用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骨龄鉴定”能否作为确定事责任年龄证据使用的批复

摘要1: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骨龄鉴定”能否作为确定事责任年龄证据使用的批复(2000年2月21日发布 高检发研字[2000]6号)
【摘要】犯罪嫌疑人不讲真实姓名、住址,年龄不明的,可以委托进行骨龄鉴定或其他科学鉴定,经审查,鉴定结论能够准确确定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年龄的,可以作为判断犯罪嫌疑人年龄的证据使用。如果鉴定结论不能准确确定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年龄,而且鉴定结论又表明犯罪嫌疑人年龄在法规定的应负事责任年龄上下的,应当依法慎重处理。

摘要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15岁的未成年人过失致人重伤是否应负事责任的批复【废止】

摘要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15岁的未成年人过失致人重伤是否应负事责任的批复(法[研]复[1990]5号 1990年7月8日)
【摘要】经研究,我们认为法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六岁的人,犯杀人、重伤……罪,应当负事责任”,这里说的“重伤”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造成重伤。15岁的未成年人过失致人重伤的行为,不应当负事责任,但应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时也可由政府收容教养。涉及民事赔偿的问题,按有关民事法律规定处理。

摘要2:【备注】本篇法规已被: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废止1980年1月1日至1997年6月30日期间发布的部分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第九批)的决定(发布日期:2013年1月14日,实施日期:2013年1月18日)废止(废止理由:法已有明确规定)

彭某某故意杀人案——被告人吸食毒品后影响其控制、辨别能力而实施犯罪行为的,是否要承担事责任

摘要1:[第431号]彭某故意杀人案——被告人吸食毒品后影响其控制、辨别能力而实施犯罪行为的,是否要承担事责任
【裁判摘要】行为人因吸毒后产生神志异常而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应当承担事责任。
【裁判要旨】
法并没有规定被告人吸食毒品后影响其控制、辨认能力而实施犯罪行为的,不负事责任。法律只规定醉酒的犯罪应当负事责任,但举轻以明重,吸毒的人犯罪,也应当负事责任。吸食毒品后犯罪应负事责任不违反罪法定原则。
②被告人是一个心智正常的人,其实施杀人行为时虽在辨认、控制能力上与没吸食毒品时有区别,但其当时出现精神障碍,并非精神病发作的原因,而显然是受吸食毒品的影响,被告人并非法意义上的精神病人。被告人吸食后的责任能力问题,不影响其对自己吸食毒品后的危害社会行为依法承担事责任,对被告人吸食毒品后的责任能力不需要作司法精神病鉴定。

摘要2

关于规范量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摘要1: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印发《关于规范量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的通知(法发[2010]35号)

摘要2:【备注】已被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印发《关于规范量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废止。

【笔记】交通肇事事案件的受害人能否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摘要1:【要旨】根据《侵权责任法》第4条、第22条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百五十五条第三款规定,交通肇事事案件的受害人有权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摘要2:【注解】另外观点认为:(1)最高人民法院《事诉讼法解释》第155条第3款规定是关于驾驶机动车致人伤亡或者造成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构成犯罪后关于赔偿责任的确定依据,而不是关于赔偿范围的规定;(2)《事诉讼法解释》138条第2款已明确对于被追究事责任的,不予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故交通肇事事案件的受害人有权主张精神损害赔偿不予支持。

【笔记】事判决“继续追缴”涉案财物,应当如何执行?

摘要1:【要旨】目前法律及司法解释对事判决继续追缴涉案财物应当如何执行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司法实践中难以执行到位。
【解读】《法》第64条规定:“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全国法院维护农村稳定事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规定:“如赃款赃物尚在的,应一律追缴;已被用掉、毁坏或挥霍的,应责令退赔。”《关于进一步规范事诉讼涉案财物处置工作的意见》第9条规定:“对审判时尚未追缴到案或者尚未足额退赔的违法所得,人民法院应当判决继续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并由人民法院负责执行,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等应当予以配合。”
(1)追缴是一种程序性措施(只是对违法所得暂时性处理而非实体处分),追缴的财物应系经过事裁判确认的非法财物,适用于赃款赃物尚在的情形;
(2)责令退赔是最终实体处置,适用于犯罪分子非法占用、处置被害人财产而使其遭受物质损失的情形。责令退赔的财物可以是犯罪分子非法所得的财物;在非法所得被犯罪分子挥霍、消耗、没事等情况下无法退赔的也可以拍卖、变卖犯罪分子个人合法财产进行退赔(适用于赃款赃物已被用掉、毁坏或者挥霍的情形)。
(3)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责任、普通民事诉讼不处理对违法所得责令退赔问题,而是仅限于被害人因人身权利受到犯罪分子侵犯和财物被犯罪行为毁损而遭受的物质损失。

摘要2:【注解1】《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2020年修正)第2条修改为:“执行机构负责执行下列生效法律文书:(1)人民法院民事、行政判决、裁定、调解书,民事制裁决定、支付令,以及事附带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事裁判涉财产部分 ;......”事裁判涉财产部分由执行机构负责执行,事判决继续追缴涉案财物应当执行机构负责执行。
【注解2】事判决继续追缴涉案财物应当由法院负责执行,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等应当予以配合——(1)2014年9月1日通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的若干规定》第1条第1款第5项规定事涉财产部分执行事项"其他应当由人民法院执行的相关事项。"(2)2015年1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事诉讼涉案财物处置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第9条规定:“完善违法所得追缴、执行工作机制。对审判时尚未追缴到案或者尚未足额退赔的违法所得,人民法院应当判决继续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并由人民法院负责执行,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等应当予以配合。”(3)2020年修正《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2条规定,事裁判涉财产部分由执行机构负责执行。

【笔记】民事债务是否优先于事责任债务执行?

摘要1:【要旨】(1)民交叉执行中事责任的医疗费债务为第一执行顺位;(2)有抵押优先权的民事债务优先于除医疗费外的其他事责任债务执行;(3)没有抵押优先权的普通民事债务仅优先于罚金和没收财产而不能优先于其他事责任债务(医疗费、事退赔)执行;(4)医疗费和事退赔债务优先于普通民事债务执行。

摘要2:【解读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的若干规定》第13条第1款规定应同时满足两个前提条件——(1)被执行人同时承担事责任和民事责任;(2)被执行人合法所有的财产不足以支付其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即被执行人应以其合法所有的财产承担本条司法解释所列法律责任。
【注释1】《事涉财产执行规定》第13条第1款规定退赔被害人损失优先于其他民事债务应同时满足2各前提条件——被执行人在执行中同时承担民责任且其财产不足以支付。
【解读2】对查封、扣押、冻结的赃款赃物及其孳息除依法返还被害人外一律上缴国库,不得用于清偿被执行人的民事债务。
【注解2】(1)根据《关于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的若干规定》第13条规定,在民事执行程序中,退赔事被害人的经济损失优先于其他民事债权的受偿;(2)《破产法》并没有赋予事被害人的经济损失优先受偿的权利,意味着和其他民事债权都属于普通破产债权按照同一清偿条件清偿。
【注解3】执行分配中事退赔优先原则仅在事裁判涉及财产部分与民事案件同时执行的情况下才能适用|(1)仅在事裁判涉财产部分与民事案件同时执行的情况下,才存在退赔被害人损失优先于其他民事债务执行的情形;(2)民事执行法院扣划完毕后才作出事判决不能适用退赔被害人损失优先于其他民事债务执行的规定,民事审判全部执行结束后被害人以涉及事案件为由申请优先受偿法院不予支持。——参考案例: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执行裁定书(2015)苏执复字第00089号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纠纷案件中涉及事犯罪若干程序问题的处理意见

摘要1: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纠纷案件中涉及事犯罪若干程序问题的处理意见(二○○七年十二月十八日)

摘要2:【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纠纷案件中涉及事犯罪若干程序问题的处理意见》不存在。

【笔记】法院对受送达人在监狱服不知情,能否在无法邮寄送达下落不明时适用公告送达?

摘要1:解读:(1)公告送达的前提条件为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其他方式无法送达;(2)法院对受送达人在监狱服不知情,向受送达人户籍地邮寄送达后无人签收且下落不明,法院依法公告送达符合法律规定。

摘要2:【注解1】对被羁押人依法送达后可以缺席判决|(1)法院已经依法向被羁押人送达相关诉讼文书,可以依法缺席判决;(2)目前没有关于在监狱、看守所等羁押场所开庭的强制性规定。——参考案例: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2018)最高法民申741号;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2021)最高法民申1257号;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2018)粤民申3798号
【注解2】(1)因被事羁押不能参加本案诉讼不属于《民事诉讼法》第144条规定的“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情形;(2)法院明知当事人被事羁押仍按收件人地址送达被退回,送达程序违法。——参考案例: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2018)最高法民申93号
【总结】
(1)法院不知情当事人被羁押依法公告送达不违反程序。——参考案例: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15)闽民终字第1109号;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2022)京01民申104号
(2)法院依法向被羁押人送达后可以缺席判决。——参考案例: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2018)最高法民申741号;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2021)最高法民申1257号;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2018)粤民申3798号
(3)法院未依法送达缺席判决程序违法。——参考案例: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2018)最高法民申93号;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2018)晋民申3025号
(4)法院变更开庭地点未保障被羁押当事人参加庭审程序违法。——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20)青民再72号

【笔记】案外人对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标的主张享有实体权利能否提起执行异议之诉?

摘要1:解读:(1)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的若干规定》第14条之规定,案外人对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标的主张享有实体权利,可以向执行法院提出书面执行异议;对执行异议裁定不服的,可以自裁定送达之日起10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2)因此,案外人对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标的主张享有实体权利不能提起执行异议之诉。
【注释】案外人对事判决确定应当追缴财产主张善意取得是否属于执行异议审查范围?——(1)《事涉财产执行规定》第11退奥第2款规定,第三人善意取得涉案财产的,执行程序中不予追缴;(2)案外人对事判决确定应当追缴财产主张善意取得,表明案外人对执行依据并无异议,实质是对执行标的主张足以排除执行的实体权利,属于执行异议审查范围,并应当公开听证。

摘要2:【注解1】在执行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时如果符合《变更、追加规定》第14条第2款。第17条至第21条变更、追加被执行人的情形,被变更、追加的案外人不服执行裁定应当适用《变更、追加规定》第30条复议程序而不能适用第32条执行异议之诉程序。
【注解2】事案件受害人对分配方案不服应当提起执行复议而不能提起分配方案异议之诉。——参考案例: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2020)最高法民申2476号
【注解3】(1)《事裁判涉财产执行规定》第14条第2款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审查案外人异议、复议,应当公开听证。”(2)对事案件执行中的财产提出案外人异议应优先适用该规定,没有听证的案件属于重大程序违法,应发回重新审查。——参考案例:最高人民法院执行裁定书(2019)最高法执监468号

【笔记】事案件受害人经过追缴或退赔不能弥补损失能否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损失?

摘要1:解读:事案件的被害人经过追缴或者退赔不能弥补损失,以事案件被告人之外的责任主体为被告提起民事诉讼主张赔偿损失,不违反一事不再理原则,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注释】事追赃和责令程序仅解决受害人与被告人之间财产返还和赔偿问题,不影响受害人通过民事损失程序向被告人之外的其他民事主体主张民权权利。——参考案例: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18)最高法民再360号
【注解1】事未追缴到位部分不能再以事被告人为民事诉讼被告向法院另行提起民事诉讼(受害人可以向被告人之外其他民事主体提起民事诉讼)。——参考案例: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14)粤高法审监民提字第76号;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2017)浙民申2547号

摘要2:【注解2】事追缴违法所得或责令退赔所得款应当抵扣民事赔偿金额中的本金部分还是利息等损失部分?——存在两种观点争议|(1)第一种观点认为,应当认定经过追缴或责令退赔所消灭的债务均为本金;(2)第二种观点认为,应以民事法律、司法解释或合同约定确定清偿顺序(《事涉财产执行规定》第10条第4款并未没有将被害人从事案件执行中获得赔偿金作为民事案件执行本金对待)。
【注解3】应通过事案件继续追缴不属于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已经作出民事判决应予撤销。——参考案例: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2018)最高法民终100号

【笔记】利害关系人对事涉案财物主张权利并请求排除追缴应当如何处理?

摘要1:解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的若干规定》第15条规定,生效事判决主文明确判定对已查封、扣押、冻结的涉案财物依照法律规定予以追缴和处理,利害关系人在执行程序中对该查封、扣押、冻结的涉案财物主张财产权利,请求排除追缴的,属于对作为执行依据的事判决相关判项提出异议,不属于执行程序处理范围,应根据法律、司法解释规定通过审判监督程序解决。
【注释】案外人对事判决确定应当追缴财产主张善意取得是否属于执行异议审查范围?——(1)《事涉财产执行规定》第11退奥第2款规定,第三人善意取得涉案财产的,执行程序中不予追缴;(2)案外人对事判决确定应当追缴财产主张善意取得,表明案外人对执行依据并无异议,实质是对执行标的主张足以排除执行的实体权利,属于执行异议审查范围,并应当公开听证。

摘要2:【注解1】事裁判涉赃款赃物认定错误如何救济?——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的若干规定》第15条规定:执行过程中,案外人或被害人认为事裁判中对涉案财物是否属于赃款赃物认定错误或者应予认定而未认定,向执行法院提出书面异议——(1)可以通过裁定补正的,执行机构应当将异议材料移送事审判部门处理;(2)无法通过裁定补正的,应当告知异议人通过审判监督程序处理。
【注解2】(1)只有在被执行人异议实体理由发生在执行依据生效后才有权在执行程序中提出执行异议,否则只能通过再审或其他程序解决;(2)案外人对财产认定为赃物的事裁判不服所依据事实发生在事裁判作出之前应通过审判监督程序处理。——参考案例:最高人民法院执行裁定书(2017)最高法执监424号
【注解3】生效事裁判仅认定被执行人犯罪事实未对涉案财物作出明确认定和处理,执行法院仅基于生效事裁判事实查明部分执行涉案财产,案外人有权通过执行程序救济。——参考案例:最高人民法院执行裁定书(2016)最高法执监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