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由具备用工主体的承包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时,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施工单位和个人应当与承包单位承担连带责任。
【注解1】建筑工程承担用工主体责任的工伤保险责任时包工头应当承担连带责任。——参考案例:(2021)苏06民终569号
【注解2】(1)法人企业将承包工程分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的自然人,该自然人聘用的劳动者从事承包工程时受伤,企业法人与劳动者之间并非典型的劳动关系而是法律拟制的用工主体责任关系,劳动者以法人企业为用工单位申请认定工伤,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作出工伤认定决定书符合法律规定;(2)行政复议机关仅以受伤职工签订调解协议并领取损害赔偿款为由撤销工伤认定决定书可能损害受伤职工的法定权利应予撤销;(3)受伤职工在认定工伤、鉴定劳动能力后,若通过调解实际获得的医疗费、损害赔偿款少于应当享受的工伤保险待遇有权要求补齐。——参考案例:(2020)最高法行再118号
解读:当事人先后签订多份基础事实与法律关系相同,但协议管辖条款约定内容不同的合同,均符合民事诉讼法第35条规定的,应当依据后签订合同关于管辖的约定确定管辖法院。
【注释】双方当事人先后签订两份合同管辖条款约定不同产生争议如何适用管辖法院?——(1)需要考量的关键因素为两份合同之间是否具有可分性;(2)如果两份合同的基础事实与法律关系均相同,后签订合同是对先签订合同内容的补充,在没有其他特别约定,且当事人对其同样存在争议的情况下,则应视为后签订合同对争议解决条款已经作出变更,适用后签订合同所约定的争议解决条款。
- 日期: 06-24 17:18
- 作者:陈其象律师
- 标签:
【要旨】公司股权被冻结的情况下,其他未被冻结股权的股东和公司不能办理增资扩股变更登记。
【注释1】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关于“未被冻结股权的股东能否增加出资额、公司增加注册资本”意见的复函》(法研〔2011〕121号)称,冻结某股东在公司的股权,指向的是股权代表的财产权益,并不构成对公司和其他股东增资扩股等权利的限制。
【注释2】(1)最高人民法院于2013年11月14日发布的(2013)执他字第12号《关于济南讯华传媒广告有限公司与威海海澄水务有限公司股权确认纠纷一案中涉及法律问题的请示答复》规定:“在人民法院对股权予以冻结的情况下,公司登记机关不得为公司或其他股东办理增资扩股变更登记。”(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公开各类司法依据文件”的答复》“该答复属于具体个案的请示答复,其法律拘束力仅限于个案本身,而不具有普遍的法律效力,在其他案件中法官不能将上述答复直接作为裁判依据。而对于具有普遍效力,指导各级法院的文件,最高人民法院一般采用司法解释等形式予以公开发布,并可以在报刊、互联网上进行查询。”
【注释3】《最高人民法院、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加强信息合作规范执行与协助执行的通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中,只是规定对于被冻结的股权或投资权益,不得转让,不得设定质押或者其他权利负担,而对于能否增资扩股,并未作出相应规定。
【总结】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股权若干问题的规定》第8条规定——(1)股权被冻结并未禁止公司登记机关办理增资合并、分立变更登记;(2)申请执行人认为增资合并、分立造成股权价值贬损可另行起诉予以救济。
→【备注】(1)民事强制执行对于执行过程中查封的财产,有关主体负有保障其价值不产生重大贬损的责任(参考《查封、扣押、冻结财产规定》第10条规定);(2)冻结股权并不当然限制股权所在公司实施增资、减资、合并、分立等行为(与冻结股权后当然产生限制股权转让、设立质押的法律效力明显不同),法院可以向股权所在公司送达协助执行通知书,要求其在实施增资、减资、合并、分立等对被冻结股权所占比例、股权价值产生重大影响的行为前向人民法院书面报告有关情况。
解读:建设工程类司法鉴定不属于司法行政部门统一登记管理的范围。
【注释1】(1)2018年11月19日司法部办公厅发布通知废止《建设工程司法鉴定程序规范》,《建设工程司法鉴定程序规范》要求从事建设工程司法鉴定的鉴定机构应当取得《司法鉴定许可证》、鉴定意见书应当加盖司法鉴定专用章;(2)从事建设工程类司法鉴定的鉴定机构不需要取得《司法鉴定许可证》,鉴定意见书不需要加盖司法鉴定专用章,鉴定机构不接受司法行政部门管理,当事人不能到司法行政部门投诉鉴定机构。
【注释2】建设工程案件造价、质量、工期等司法鉴定,其鉴定机构及鉴定过程不纳入司法行政部门管理范畴,鉴定机构也不属司法鉴定机构,无需取得《司法鉴定许可证》。
解答: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几个问题的解释》第2条第2款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的民事、经济、行政案件发生错判并已执行,依法应当执行回转的,或者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先予执行,申请有错误造成财产损失依法应由申请人赔偿的,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民事、经济、行政案件错判并已执行造成财产损失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
【解读】(1)民事、经济、行政案件错判不属于国家赔偿范围;(2)执行错误造成损害属于国家赔偿范围。
【注解1】(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过程中违法采取对妨碍诉讼的强制措施、保全措施或者对判决、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书执行错误,造成当事人损害的,属于国家赔偿范围;(2)法院未及时对被执行人采取限制出境措施与申请执行人是否造成损失之间无直接因果关系,且该执行案件目前仍处于执行中止阶段,尚未执行终结,申请执行人是否已造成损失及损失的大小均处于不确定状态,故申请执行人提起国家赔偿的事实依据不足。——参考案例:(2015)宁法委赔字第9号
【注解2】(1)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行政诉讼过程中,违法采取强制措施、保全措施或者对判决、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书执行错误,并且造成损害的,才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2)当事人依法主张自己的合法权益,人民法院判决予以支持后,当事人以执行时机已过、判决难以执行为由申请国家赔偿确认的,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国家赔偿确认案件的范围,人民法院不应受理;已经受理的,应当依法驳回其申请。——参考案例:(2007)确申字第1号
【注解3】拍卖成交后执行交付中的国家赔偿责任|法院司法拍卖的终结应以完整交付而非拍卖成交为标志。法院拍卖的船舶属于特殊动产,应按照特别法规定执行。法院在移交拍卖船舶中存在过错,又未能扣减船价款,应承担错误执行的国家赔偿责任。——(2014)辽法委赔字第14号
【注解4】人民法院执行行为确有错误造成申请执行人损害,因被执行人无清偿能力且不可能再有清偿能力而终结本次执行的,不影响申请执行人依法申请国家赔偿。——指导案例116号
解读:根据合同的相对性原则,除非构成债权转让或债务承担,合同关系原则上仅在合同当事人之间发生效力并不及于第三人,实际享有权利的第三人(向第三人履行合同)和实际履行义务的第三人(第三人履行义务合同)并非合同当事人。
(1)向第三人履行合同(《民法典》第522条)——A.在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第三人可以直接请求债务人向其履行债务且第三人未在合理期限内明确拒绝,第三人可以请求债务人承担违约责任;B.债务人对债权人的抗辩,可以向第三人主张。
(2)由第三人履行合同(《民法典》第523条)——当事人约定由第三人向债权人履行债务,第三人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债务人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
(3)第三人代为履行合同(《民法典》第524条)——A.债务人不履行债务,第三人对履行该债务具有合法利益的,第三人有权向债权人代为履行;但是,根据债务性质、按照当事人约定或者依照法律规定只能由债务人履行的除外。B.债权人接受第三人履行后,其对债务人的债权转让给第三人,但是债务人和第三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注解】
(1)第三人实际享有权利的合同,属于《民法典》第522条规定的“向第三人履行合同”,由债务人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第三人可以请求债务人承担违约责任的条件为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第三人可以直接请求债务人向其履行债务且第三人未在合理期限内明确拒绝。
(2)第三人履行义务的合同,属于《民法典》第523条规定的“由第三人履行的合同”,第三人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债务人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第三人并非合同当事人。
(3)根据合同的相对性原则,除非构成债权转让或债务承担,合同关系原则上仅在合同当事人之间发生效力并不及于第三人,第三人并非合同当事人。
——参阅:《民事审判实务问答》007.第三人实际履行合同情形下合同当事人的认定
问题:鉴于条款是否具有法律约束力?
解读:(1)“鉴于条款”鉴于条款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司法实践中存在争议,不宜在鉴于条款中约定具体的权利义务尤其是重要的权利义务条款;(2)“鉴于条款”在合同解释及事实确认上可以起到辅助性作用。
解读:被执行人的财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时,普通债权人之间清偿顺序,应当根据被执行人的主体性质和财产状况,分别适用《执行工作规定》第55条第1款规定的优先主义原则和《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508条规定的平等比例主义原则。
解析1:优先主义原则——《执行工作规定》第55条第1款规定优先主义原则,是指按照执行法院采取执行措施的先后顺序受偿。优先主义原则适用于下列情形之一:
(1)被执行人为公民公民或其他组织,可供执行的财产足以清偿全部债务;
(2)被执行人为企业法人。
解析2:平等比例主义原则(平等主义原则)——《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508条规定平等主义原则,是指通过参与分配程序按照普通债权数额比例分配受偿。平等主义原则适用于下列情形之一:
(1)被执行人为公民公民或其他组织,可供执行的财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
(2)同一份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债权且被执行人可供执行财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
【注释】《执行工作规定》第55条第1款确定的优先主义原则应理解为执行程序中的一般处理原则,而非适用于被执行人资不抵债、申请执行人参与分配或执转破的情形。
【注解1】(1)多份生效法律文书确定金钱给付内容的多个债权人分别对同一被执行人申请执行,各债权人对执行标的物均无担保物权的,按照执行法院采取执行措施的先后顺序受偿;(2)轮候查封法院在首先查封法院未解除对被执行人财产的查封、未通知首先查封债权人的情况下即对案涉财产进行评估拍卖并裁定将案涉财产全部抵债给轮候查封债权人,明显侵害了首先查封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该执行行为不当应予纠正。——参考案例:(2021)最高法执监134号
【注解2】(1)对有破产能力的企业法人,应该按照财产保全和执行中查封财产的先后顺序清偿或者启动破产程序,对于最先申请财产保全的债权人提出优先受偿的要求应予支持;(2)法院根据《执行规定》第96条规定对有破产能力的企业法人的债权适用参与分配程序属于适用法律错误。——参考案例:(2020)闽民再275号
解读:(1)职工突发疾病回家后就医死亡或者突发疾病死亡,不能视同工伤;(2)职工突发疾病回单位宿舍休息48小时内死亡视同工伤。
【注解1】职工突发疾病回单位宿舍休息48小时内死亡视同工伤。——参考案例:(2018)最高法行申10600号
【注解2】在工作时间、工作岗位上突然感到“身体不适”,请假回到工地宿舍休息,后外出就医,再次回到宿舍休息,后身体状况突然恶化,被送至医院抢救死亡|(1)明显未达到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需送医院抢救的程度;(2)而是在工地宿舍休息时突然情况紧急被送至医院后死亡,不符合视为工伤条件。————参考案例:(2020)湘12行再2号
【注解3】职工下班后在公司宿舍睡觉猝死不属于工伤。——参考案例:(2016)最高法行申1418号
- 日期: 02-04 08:45
- 作者:陈其象律师
- 标签:
【要旨】(1)出借银行账户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有可能承担连带责任、相应过错责任。(2)另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七条之规定,出借银行账户有可能被认定为民间借贷,从而承担民间借贷的还款责任。目前司法实践中存在裁判不统一情形,出借银行账户存在巨大风险,建议大家谨慎对待出借银行账户。
【注解1】银行账户出借人是否应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1)《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出借银行账户的当事人是否承担民事责任问题的批复》中没有关于银行账户出借人对实际借款人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之规定;(2)请求银行账户出借人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不能成立。——参考案例:(2017)最高法民申4236号
【注解2】(1)出借银行账户人为共同诉讼人;(2)借款经营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应当对出借银行账户金额承担连带责任(备注:承担连带责任的依据为“根据已查明的事实,案涉借款用于郭××家庭煤矿生产经营,刘×名下曾有多套家庭出资购买的住房,刘×系其家庭煤矿生产经营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参考案例: (2020)最高法民申578号
【注解3】出借银行账户公司应否承担案涉连带责任还应根据其是否存在滥用股东身份和地位,实际占有、控制使用案涉资金、导致美华公司利益受损的事实而定。——参考案例:(2018)最高法民申5207号
【注解4】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将个人账户出借给公司收取款项应在收取款项范围内对债权人承担还款责任。——参考案例:(2019)冀民申6593号
【注解5】出借银行账户本身并不导致民事责任的产生,只有出借银行账户获取非利益时才导致相关民事责任产生。——参考案例:(2017)浙民申1748号
【注解6】(1)法定代表人个人身份收取履约保证金并加盖公司印章,不因公司盖章而否定法定代表人个人的主体身份;(2)公司收取和转汇款项的行为系代为收款和汇款,公司不承担返还履约保证金责任。——参考案例:(2016)苏民申1872号
【注解7】依据《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46条,被害人有权起诉卡主,一审法院裁定驳回起诉有误,予以撤销,指令一审法院审理。——参考案例:(2025)京02民终2684号
解读:《城乡规划法》第64条之规定,违规建设采取改正措施的目的是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违法建设治理可以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未必一定拆除。
- 日期: 04-03 13:19
- 作者:陈其象律师
- 标签:
违法建筑
解读:(1)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属于必须进行登记事项;(2)股份有限公司股份的转让并不属于必须进行工商登记的事项。——参考案例:(2020)最高法民再324号
【注解】(1)无论是记名股票的转让还是无记名股票的转让,均无须向公司登记机关进行变更登记;(2)现行法律、司法解释并未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转让未经公司登记机关变更登记不得对抗第三人;(3)异议人关于对工商登记机关登记的案涉股权信息的信赖利益应当受到法律保护的异议理由没有法律依据。——参考案例:(2020)最高法执复60号
解读:(1)根据《拍卖、变卖规定》第16条规定,非网络拍卖一拍流拍后可以以物抵债;(2)根据《网络司法拍卖规定》第26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认真做好网络司法拍卖与网络司法变卖衔接工作的通知》第2条规定,网络司法拍卖二拍流拍后可以以物抵债,但一拍流拍后能否以物抵债未作出具体规定。因此,网络司法拍卖中首次拍卖流拍后申请执行人申请以物抵债法院可以准许。
解读:申请执行人与第三人签订的债权转让协议未支付或未约定转让对家的,债权转让协议正常生效,债权受让人具备申请变更为申请执行人的资格。——参考案例:(2022)辽执复170号
【注解1】债权转让合同具有无因性,并不是必须要支付对价,受让债权时是否支付对价并非债权转让合同是否有效的必备条件。——参考案例:(2020)新民终139号
- 日期: 06-23 22:45
- 作者:陈其象律师
- 标签:
债权转让
合法性
【要旨】判决生效后、执行程序前合法转让债权的,由债权受让人(权利承受人)申请执行,执行法院无需作出变更申请执行人的裁定。
【注释1】(1)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人在进入执行程序前合法转让债权的,债权受让人(即权利承受人)可以作为申请执行人直接申请执行,无需法院作出变更申请执行人的裁定(《执行工作规定》第16条第2项规定、最高人民法院34号指导案例);(2)进入执行程序后发生债权转让,受让人在符合一定条件下可以申请变更申请执行人(《变更、追加当事人规定》第9条规定)。
【注释2】根据《财政部关于进一步规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债权转让有关问题的通知》第3条规定,不良资产受让人属于禁止范围,人民法院不得支持其申请变更申请执行人。
【注释3】(1)执行前债权转让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16条第1款规定:“人民法院受理执行案件应当符合下列条件:......(2)申请执行人是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人或其继承人、权利承受人;......”债权受让人即权利承受人可以作为申请执行人直接申请执行,无需执行法院作出变更申请执行人的裁定;(2)执行中执行债权转让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执行中变更、追加当事人若干问题的规定》第9条规定:“申请执行人将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债权依法转让给第三人,且书面认可第三人取得该债权,该第三人申请变更、追加其为申请执行人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注释4】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执行中变更、追加当事人若干问题的规定》第9条之规定:(1)第三人申请变更、追加其为申请执行人的法定基础是“申请执行人将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债权依法转让给第三人”;(2)债权人在进入执行前转让债权,在取得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债权后并无转让债权行为的,因无“申请执行人将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债权依法转让给第三人”法定基础,债权受让人申请变更为申请执行人不予支持。
【注解1】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人在进入执行程序前合法转让债权的,债权受让人即权利承受人可以作为申请执行人直接申请执行,无需执行法院作出变更申请执行人的裁定。——参考案例:指导案例34号;(2012)执复字第26号
→【备注】在判决作出之前债权转让,债权受让人可以作为申请执行人直接申请执行。
解答:(1)诉讼代理人并非必须到庭的其他诉讼参与人。代理律师因开庭出庭导致无法出庭,即使有正当理由,也不属于《民事诉讼法》第146条规定的可以延期开庭审理的法定事由。(2)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印发《关于依法保障律师执业权利的规定》的通知(司发[2015]14号)第25条第1款之规定,律师因开庭日期冲突等正当理由申请变更开庭日期的,人民法院应当在不影响案件审理期限的情况下,予以考虑并调整日期,决定调整日期的,应当及时通知律师。
【要旨】民事诉讼属于公法领域,没有代理权限、超越代理权限、代理权限终止后的诉讼代理人的诉讼行为即使当事人事后予以追认的,也不能产生有权代理的诉讼法律效果。
【解读】另外情形|当事人在庭审时的委托手续不齐全并于庭审后补交的,不符合应按缺席判决。——参考案例:(2020)最高法民终156号
【注释】当事人于上诉期间届满后对委托代理人的上诉行为进行追认的,不能视为当事人于法定上诉期间内提起上诉。——来源:《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第66辑)第158-161页
解读:行政罚没款是行政机关基于行政管辖职权作出的行政处罚,是对行政相对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行为责任的追究,具有专属性和终局性,不同于一般财产损失,不能基于民事法律关系进行转移和追偿。
【注释】行政处罚不具有民事可追偿性。
【要旨】(1)债权转让通知债务人后,债权人不得自行通知债务人撤销债权转让通知。(2)债权人应通过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撤销债权转让合同、确认债权转让合同无效或者解除债权转让合同来宣告债权转让行为无效,从而撤销债权转让通知。(3)债权人以通知债权受让人解除债权转让合同的方式,不能达到撤销债权转让通知的目的。
【注释1】《民法典合同编司法解释》第49条第1款关于债权转让通知撤销之规定——(1)债务人接到债权转让通知后,让与人以债权转让合同不成立、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为由请求债务人向其履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2)但是,该债权转让通知被依法撤销的除外。
【注释2】《民法典合同编司法解释》第49条第2款关于债权不存在之规定——(1)受让人基于债务人对债权真实存在的确认受让债权后,债务人又以该债权不存在为由拒绝向受让人履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2)但是,受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债权不存在的除外。
解读:(1)债权转让申请变更申请执行人不以通知债务人为前提条件;(2)未通知债务人可以变更债权受让人为申请执行人。
【注释】(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执行中变更、追加当事人若干问题的规定》第9条未将债权转让通知作为裁定变更申请执行要件;(2)《民法典》第546条较《合同法》第80条规定删除了“应当通知债务人”的规定。
【注解1】因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债权发生转让而变更申请执行人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债权转让通知债务人并非前提条件)|(1)申请执行人已将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债权依法予以转让(不要求通知债务人);(2)申请执行人在执行程序中书面认可受让人取得该债权。——参考案例:(2019)最高法执监340号
【注解2】债务人已实际知悉了债权转让的事实,客观上达到了通知义务的效果;在此情况下,不应以债权人对通知义务不适当履行为由否定债权转让和申请执行人变更的法律效力。——参考案例:(2016)最高法执复47号
【注解3】债务人以案涉债权转让未通知全部债务人为由要求撤销法院关于变更申请执行人的裁定于法无据不予支持。——参考案例:(2019)最高法执复91号
→【注解】申请执行人依法转让债权后,未将债权转让情况通知被执行人或不能确认是否通知的,不影响债权受让人向执行法院申请变更其为申请执行人。
【注解4】因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债权发生转让而变更申请执行人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1)申请执行人已将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债权依法予以转让(不要求通知债务人);(2)申请执行人在执行程序中书面认可受让人取得该债权。——参考案例:(2019)最高法执监340号
【注解5】有关因债权转让而变更申请执行人的司法解释中也未将转让通知送达到债务人作为审查的重点。——参考案例:(2020)最高法执复85号
【注解6】变更申请执行人之债权转让的合法性|申请执行人将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债权转让给第三人,且书面认可第三人取得该债权时,申请执行人与第三人之间的转让合同效力不以是否通知被执行人为条件,债权转让合法,即可认定债权依法转让。是否通知被执行人,属意思自治,其结果对是否变更申请执行人不产生影响。——参考案例:(2018)粤执异4号
解读:(1)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执行中变更、追加当事人若干问题的规定》第9条规定,债权转让应当符合“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债权”“依法转让”“书面认可第三人取得债权”三个要件;(2)债权转让可能损害第三人合法利益的,不符合“依法转让”条件,受让人申请变更申请执行人不予支持。
【注解1】债权人未履行完毕另案债务,将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债权转让给第三人的,该第三人申请变更为申请执行人不予支持。——参考案例:(2022)最高法执监407号
【注解2】(1)申请执行人有权对其合法享有的债权进行转让,但其权利的行使不得损害第三人的合法权益;(2)申请执行人存在有多起作为被执行人的案件尚未执行完毕,可以认定其缺乏清偿能力,如准许其将债权任意转让给第三人,则有可能损害其他债权人的合法权利,并且受让人未证明已支付对价,也未提交支付相应对价的证据材料,不能证明该债权转让行为不会造成申请执行人减损,不予变更申请执行人。——参考案例:(2025)最高法执监118号
【注解3】(1)对债权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存有异议不属于变更申请执行人的审查范围,应依法另行主张;(2)对债权的合法性和真实性的争议不影响申请人与第三人之间债权转让协议的效力,接受债权的第三人请求变更为申请执行人应予支持。——参考案例:(2022)京执复175号
解读:(1)债权转让人主张转让协议无效属于债权转让法律关系中产生的实体争议,可通过另行提起诉讼等途径寻求救,不应通过执行程序审查处理;(2)债权受让人变更为申请执行人后,债权转让人不能以转让协议无效为由要求变更申请执行人。
- 日期: 12-21 10:49
- 作者:陈其象律师
- 标签:
解读:法院审理确权诉讼时发现确权财产已被查封、扣押、冻结的——(1)应当裁定驳回起诉,并告知当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第227条的规定主张权利;(2)而非中止审理。
【解析】(1)《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312条第2款规定“案外人同时提出确认其权利的诉讼请求的,人民法院可以在判决中一并作出裁判。”由于执行异议之诉包括对标的物归属审查,既然能够通过执行异议之诉或者以第三人身份参加诉讼,就不需要另外通过确权之诉加以解决,案外人不可针对保全标的物单独提起确权之诉;(2)金钱债权执行中案外人在法院保全之后单独提起确权请求获得胜诉判决提出排除执行异议不予支持。
【注解1】(1)执行标的物已被查封、扣押、冻结后,案外人单独提起确权之诉法院不予受理,案外人应当依照《民事诉讼法》第234条案外人异议程序主张权利;(2)案外人对已经被法院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主张确权只能依照《民事诉讼法》第234条的规定提起案外人异议进而导入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而不能另行提起确权之诉。
【注解2】保证金账户被其他法院冻结,原告主张保证金账户内资金享有优先受偿权应当依照案外人异议之诉寻求救济而非向法院提起确权之诉【备注:本案原审系在济南中院裁定冻结案涉保证金账户并进入执行程序以后作出优先受偿权判决,再审判决以保证金账户资金优先受偿权作为确权纠纷裁定驳回起诉的理由似有不妥】。——参考案例:(2020)闽09民再21号
【注解3】未提执行异议即诉讼请求确认被查封财产权属不符合起诉条件,应当不予受理。——参考案例:(2009)昌民初字第132号;(2010)海南二中民终字第111号
【注解4】查封前已经提出不动产确权之诉应当实体审理,不宜裁定驳回起诉而要求其必须提起执行异议之诉。——参考案例:(2018)京03民终10065号
【要旨】劳动关系确认之诉适用时效制度,即请求确认存在劳动关系,应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关于“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的规定。当事人超过1年申请仲裁时效期间请求确认存在劳动关系的,不予支持。
【解读】(1)《民法典》第198条规定:“法律对仲裁时效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2)《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7条第1款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3)因此,对于劳动争议仲裁时效期间为1年属于特殊规定,即使是确认之诉的劳动争议仲裁也应当适用1年时效期间规定。
【注释】另外观点认为——确认劳动关系之诉(确认之诉)解决的是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劳动法律关系,不涉及实体权利义务,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解读:第三人对到期债权提出实质异议的情况下,执行法院不能以第三人支付行为违反债权保全裁定为由作出要求第三人追回款项和承担连带责任的执行措施。
【注释1】(1)根据《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47条规定,只要第三人对到期债权提出有效异议,执行法院不得对第三人强制执行,对提出的异议不进行审查;(2)只要第三人对到期债权提出有效异议的,执行法院不得根据《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51条规定要求第三人追回款项和承担连带责任。
【注释2】未到期债权执行|(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制裁规避执行行为的若干意见》第13条规定:“依法保全被执行人的未到期债权。对被执行人的未到期债权,执行法院可以依法冻结,待债权到期后参照到期债权予以执行。第三人仅以该债务未到期为由提出异议的,不影响对该债权的保全。”(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认真贯彻实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有关规定的通知》第3条第3款规定“对于被执行人未到期的债权,在到期之前,只能冻结,不能责令次债务人履行。如第三人提出异议事由为该债权未到期则不影响对该未到期债权的保全,如第三人违反债权保全裁定擅自向被执行人履行,执行法院可以依法作出追回款项和裁定连带责任的执行措施。”→(1)如第三人提出异议事由为该债权未到期则不影响对该未到期债权的保全;(2)如第三人违反债权保全裁定擅自向被执行人履行,执行法院可以依法作出追回款项和裁定连带责任的执行措施。
- 日期: 08-28 12:20
- 作者:陈其象律师
- 标签:
未到期债权执行
解读:《执行规定》第51条规定“第三人收到人民法院要求其履行到期债务的通知后,擅自向被执行人履行,造成已向被执行人履行的财产不能追回的,除在已履行的财产范围内与被执行人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外,可以追究其妨害执行的责任。”即第三人在履行通知指定期间内提出异议后又向被执行人清偿的责任包括——(1)在已履行的财产范围内与被执行人承担连带清偿责任;(2)可以追究其妨害执行的责任。
【注释】第三人在履行通知指定期间内提出异议后又向被执行人清偿,法院不得裁定对到期债权强制执行即法院不得对第三人强制执行。
- 日期: 02-22 19:54
- 作者:陈其象律师
- 标签:
解读:(1)《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96条已经删除不再适用;(2)对已歇业的企业债务人,即使其财产不足清偿全部债务的,除非通过破产程序按比例受偿债权,债权人在执行程序中应当按照查封先后顺序受偿而不能适用债权人参与分配制度规定对普通债权按比例清偿。
解析: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执行中变更、追加当事人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2条规定,执行中法院或其他组织出现被注销、被吊销营业执照、被撤销、被责令关闭、歇业等解散事由,可以变更、追加该股东、出资人或主管部门为被执行人在接受的财产范围内承担责任。
【注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执行中变更、追加当事人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2条扩张了《执行工作规定》第81条(已被删除)内容(增加了“吊销营业执照”“被责令关闭”;将“市场主管部门或开办单位”改为“股东、出资人或主管部门”)。
【注解1】即使“歇业”的企业不应适用《执行工作规定》第96条的规定|由于《民诉法司法解释》对此问题做了新的规定,明确对于未进入破产程序的企业法人应按照查封先后顺序对普通债权进行清偿,这实质上修改了《执行工作规定》第96条的规定,排除了参与分配制度对企业法人的参照适用。对于被执行人为企业法人的执行案件债权人而言,要么其在执行程序中按照查封先后顺序受偿债权,要么其通过破产程序按比例受偿债权。所以,本案无论天鹰公司是否符合“歇业”的情形,均不应适用《执行工作规定》第96条的规定。——参考案例:(2019)最高法执监59号
【注解2】债务人企业资不抵债且不能破产的,执行价款在扣除执行费用及清偿优先受偿的债权后对普通债权按照财产保全和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先后顺序清偿。——参考案例:(2018)最高法执监666号
【注解3】在工商管理部门没有对债务人企业作出歇业状态认定情况下不能认定债务人企业已处以歇业状态。——参考案例:(2015)粤高法民四申字第66号
【注解4】适用《公司法》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调整的企业法人不存在“歇业”的情形即公司未被撤销、注销就视为合法存在。——参考案例:(2014)陕民二终字第00054号
【注解5】依据《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第22条的规定,企业法人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后满6个月尚未开展经营活动或者停止经营活动满1年的视同歇业。——参考案例:(2016)鲁民终45号
- 日期: 11-04 10:20
- 作者:陈其象律师
- 标签:
首封
解读:执行多支付部分可以参照执行回转规定要求申请执行人返还。
解读:案外人以执行标的被查封、扣押、冻结后作出的另案生效法律文书提出排除金钱债权强制执行的——(1)执行异议不予支持;(2)执行异议之诉则根据案外人是否就执行标的享有足以排除强制执行的民事权益判决不得执行该执行标的或者驳回诉讼请求。
【注释1】(1)根据《执行异议和复议规定》第26条规定,案外人依据执行标的被查封后作出的另案生效法律文书在执行异议程序中(形式审查)不能排除执行;(2)《九民会议纪要》第123条、第124条规定了案外人依据执行标的被查封后作出的另按生效法律文字在执行异议之诉中能够排除执行的具体裁判规则——A.将标的物确权给案外人的确权判决;B.案外人受让标的物的拍卖、变卖成交裁定或者以物抵债裁定等形成裁定;C.基于不以转移所有权为目的的有效合同(如租赁、借用、保管合同)判令向案外人返还标的物的给付判决;D.基于以转移所有权为目的的合同(如买卖合同)无效或者解除仅判令向案外人返还给标的物的给付判决(如判令合同双方互负返还义务案外人一方未返还合同借款不能排除执行)。
【注释2】案外人不依据《民事诉讼法》第227条的规定主张权利而是以被执行人为被告就执行标的物|(1)另行提起确认之诉,应当裁定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裁定驳回起诉,并告知其可以依据《民事诉讼法》第227条的规定主张权利;(2)另行提起给付之诉要求转移标的所有权,该标的物已处于强制执行状态的,法院应当向案外人释明告知其可以变更诉讼请求主张损害赔偿,经释明其仍坚持不变更的,应当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并在判决理由中写明案外人可待执行标的物解除强制状态后再行主张。(3)对于审判中未发现并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调解书应当依法通过审判监督程序予以撤销。——参考:《民事审判实务问答》287.执行异议之诉中,案外人另行主张权利如何处理
【注释3】(1)在执行程序中案外人以被执行人为被告就执行标的物另行提起确权之诉,人民法院不应当不予受理并告知案外人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27条规定主张权利,这种做法限制了当事人的诉权。这种情况属于案外人另行提起的新的普通诉讼而非执行异议之诉,如果其诉讼请求得到支持可再以该案中的生效法律文书为证据向原执行法院提起执行异议或者申请执行回转。(2)案外人在提起执行异议之诉后、一审判决作出前又向执行法院就相同执行标的提起确权之诉应当合并审理。
解读:(1)执行过程中第三人书面承诺自愿代为履行债务的,可以申请变更、追加该第三人为被执行人并在承诺范围内承担责任;(2)执行和解中担保人承诺被执行人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时自愿接受直接强制执行的,恢复执行人可以申请直接裁定执行担保财产或者保证人的财产(但不得将担保人变更、追加为被执行人)。
【注释1】执行过程中第三人书面承诺自愿代被执行人偿还债务的性质——(1)属于债务加入(追加为被执行人);(2)不属于执行担保(执行担保不能追加为被执行人而是裁定直接执行担保财产)。
【注释2】第三人承诺自愿代偿追加为被执行人条件——(1)第三人以书面形式承诺代被执行人偿还债务(第三人以口头形式承诺代偿不能被追加为被执行人),且应当向人民法院作出(如果只是当事人协议约定不能追加为被执行人);(2)第三人代为履行系其自愿行为且意思表示真实;(3)第三人代为履行的责任以其承诺履行的债务为限。
【注解1】第三人承诺对被执行人所负债务承担担保责任的,应当符合第三人在执行程序中向执行法院作出书面承诺的条件。——参考案例:(2022)最高法执监71号
【注解2】执行程序启动前第三人对履行生效判决作出的保证不符合第三人书面承诺自愿代为履行债务,申请执行人据此变更追加第三人为被执行人不予支持。——参考案例:(2018)苏执复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