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搜索条件:

简法|信访答复是否具有可性?

摘要1:解答:(1)行政机关针对当事人的申作出的答复意见,内容仍然是坚持既往的处理意见,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没有产生实际影响的信访答复意见,以及相应的复查意见、复核意见,均不属于行政讼的受案范围。(2)如果信访答复意见、复查意见或者复核意见否定了既往的处理意见,作出新的处理决定,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作出了不同于既往处理意见的新的安排,实质是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产生了新的实际影响,在此情形下,无论是信访答复意见,还是信访复查意见、信访复核意见,均应当属于行政讼的受案范围。

摘要2:【注解1】信访办理行为特殊情形下具有行政可性|改变原处理意见的信访答复行为具有可性:(1)如果信访答复意见、复查意见或者复核意见否定了既往的处理意见,作出新的处理决定,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作出了不同于既往处理意见的新的安排,实质是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产生了新的实际影响,在此情形下,无论是信访答复意见,还是信访复查意见、信访复核意见,均应当属于行政讼的受案范围。——参考案例: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裁定书(2015)行提字第33号;(2)只有对当事人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重复处理性质的信访答复意见、复核意见才是不能申请复议、不可的行为;如果信访答复意见、复核意见对当事人权利义务作出了新的处理则属于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讼的新的行政行为——参考案例: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裁定书(2015)行监字第43号
【注解2】以信访事项办理意见形式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的行为具有可性。——参考案例:(2010)定行初字第4号
【注解3】(1)对信访事项不能提起履责之;(2)公民对信访机关不作为、不予答复不能提起履责之。——参考案例: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裁定书(2017)最高法行申682号

【笔记】如何理解行政讼起四个法定条件?

摘要1:解读:《行政讼法》第49条规定提起行政讼需符合4个法定条件应当理解为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1)绝对的起条件:A.被的行政行为必须属于行政讼受案范围;B.起人必须与被行政行为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C.没有超过法律的起期限;D.受其他讼案件的影响而不能提起行政讼;(2)相对的起条件:A.起时未经过前置程序的;B.过复议前置程序而直接提起行政讼不予受理;C.未提交必要的起材料;D.提交的起材料书写不正确的。

摘要2:【注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讼法》第49条的规定,提起行政讼的法定条件包括——(1)原告资格、(2)明确的被告、(3)具体的讼请求和事实根据、(4)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人民法院管辖。

破产程序对执行异议之的影响和本案再审程序终结讼的审理路径

摘要1:破产程序对执行异议之的影响和本案再审程序终结讼的审理路径(案情:阮某购买B公司房产,因马某起、申请执行B公司查封了该房产,提出执行异议之,一审、二审均驳回阮某的讼请求。阮某申请再审。在此期间,B公司申请重整,法院后批准了重整计划,终止了重整程序)
【要旨】裁定终结审查再审申请。由于本案被执行人已进入破产程序,故针对被执行人的强制执行程序应全部中止,不再通过强制执行程序予以执行。当事人提起执行异议之的基础和前提不复存在,故无须再审查申请人对执行标的是否具有排除强制执行的民事权益,可裁定终结审查再审申请。

摘要2:【解读】破产程序对执行异议之的影响:
(1)执行异议之存在的条件之一是执行程序合法存续且可以有效进行,但各方对执行程序中的标的财产存在争议。
(2)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有关债务人的执行程序应当中止;在宣告被执行人破产时,执行程序应当终结。
(3)破产程序的案外人执行异议之处理:
A.若处于法院已受理破产申请但未作出进一步决定的阶段:应当根据《企业破产法》中止审理;
B.对于人民法院在破产宣告前已裁定批准重整计划或和解协议的,执行程序已无继续审理之必要,对失去的利益的执行异议之应当裁定终结审查;
C.人民法院裁定终结破产程序的,第三人为债务人提供足额担保或者全部到期债务已为债务人或第三人清偿,执行异议之亦失去继续审理的必要;
D.破产宣告前,债务人进入破产清算程序的,债权人的债权将通过破产财产的分配得以实现,不存在强制执行的问题,无须继续审理。

简法|债权人能否提起第三人撤销之

摘要1:解答:(1)根据《民事讼法》第56条规定——有权提起第三人撤销之的原告仅局限于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及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一般不包括债权人;(2)根据九民会议纪要第120条规定,债权人有权提起第三人撤销之的情形包括——(A)法律明确给予特殊保护的债权;(B)本来享有《合同法》第74条和《企业破产法》第31条规定的撤销权而不能行使的债权;(C)有证据证明裁判文书主文确定的债权内容部分或者全部虚假的。除此之外的其他债权的债权人原则上不得提起第三人撤销之

摘要2:【注解1】债权人基于债权受到特殊保护或者受到恶意侵害等特殊期限可提起第三人撤销之
【注解2】“一房二卖”的债权人可以被认定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具有提起第三人撤销之的主体资格。——参考案例: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2022)最高法民终300号

【笔记】案外人执行异议与执行异议之审查标准是否相同?

摘要1:解读:(1)案外人执行异议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异议和复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2)针对执行异议之具体审查标准的法律规定或者司法解释出台前,执行异议之案件可以参照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异议和复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相关规定,对案外人享有的民事权益是否足以排除强制执行进行审查认定,若不符合《规定》排除执行的标准,则应当根据《民事讼法司法解释》第312条第1款的规定进行判断。
【注释】案外人执行异议之的审理范围是否受案外人执行异议申请及审查程序限制?——(1)案外人执行异议之以案外人异议审查程序作为前置程序,但其审理范围和审理结果不受案外人异议审查范围和审查结果的限制;(2)案外人执行异议之是独立的民事讼程序,即使案外人在案外人异议程序中未提出相关请求,案外人在执行异议之中也应予受理。

摘要2:【注解1】(1)执行异议之据以作出判决的标准是案外人就执行标的是否“享有足以排除强制执行的民事权益”(《民事讼法司法解释》第312条、第313条规定);(2)执行异议之不能完全依照《执行异议和复议规定》进行审查。——参考:《民事审判实务问答》281.执行异议与执行异议之是否应适用相同的审查标准
【理解与适用】在《异议和复议规定》起草过程中争议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对案外人的实体权利是坚持程序审查还是实质审查。经最高人民法院审委会充分讨论,决定对执行标的权属的判断标准以形式审查为原则,以实质审查为例外。——刘贵祥、范向阳:《﹤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异议和复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理解与适用》,载《人民司法》2015年10月刊,第31页。
【注解2】《执行异议和复议规定》中属于实质审查的条款可以作为执行异议之案件审理的参照——《执行异议和复议规定》第28条、第29条属于实质性审查条款,可以在执行异议之中参照适用。

虚增讼标的规避级别管辖的处理

摘要1:【要旨】由原受理法院审理。对于虚增讼标的额提高级别管辖的,由于主观上有恶意且缺乏证据支持,依法应当予以规制,以维护管辖制度的严肃性,故本案应由原受理法院审理。

摘要2:【解读1】根据《民事讼法》第36条规定,上一级法院认为受移送案件不属于本院管辖,应当报请上级法院指定管辖;(2)根据《民事讼法》第124条第4项规定“对不属于本院管辖的案件,告知原告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民事讼法司法解释》第208条第3款规定:“立案后发现不符合起条件或者属于民事讼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情形的,裁定驳回起。”(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级别管辖异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9条规定:“对于将案件移送上级人民法院管辖的裁定,当事人未提出上,但受移送的上级人民法院认为确有错误的,可以依职权裁定撤销。 ”上级法院认为移送错误,可以依职权裁定撤销原裁定,指令原受理法院继续审理。
【解读2】原告能否提出管辖权异议?——根据《民事讼法》第127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当事人对管辖权有异议的,应当在提交答辩状期间提出.....”该规定不应理解为对提出主体的限制而是对提出时间的限制。《民事讼法》并未明确将原告排除在提起管辖权异议的主体之外。因此,原告增加讼请求后,原告有资格提起管辖权异议。

【笔记】原告虚增讼标的额提高级别管辖如何确定级别管辖?

摘要1:解读:(1)对于虚增讼标的额提高级别管辖的,由于主观上有恶意且缺乏证据支持,依法应当予以规制,以维护管辖制度的严肃性,故应由原受理法院审理;(2)上级法院认为移送错误,可以依职权裁定撤销原裁定,指令原受理法院继续审理。
【注释1】人民法院不应当在立案阶段对当事人是否虚高讼标的额、抬高案件级别管辖问题进行实质审查。——参考:《民事审判实务问答》172.被告提出级别管辖异议,认为原告故意虚高讼标的额、抬高案件级别管辖的,人民法院是否应当在立案阶段对当事人是否虚高讼标的额、抬高案件级别管辖问题进行实质审查
【注释2】(1)在立案阶段按照讼请求金额判断级别管辖时,原告只需提出必要证据,至于讼请求能否成立需要经开庭审理后方能确定;(2)法院可以根据被告级别管辖异议裁定移送之例外情形:A.原告针对其讼请求金额未能履行主张责任——既未说明标的额的事实理由也没有提出必要的证据且没理由相信其能提出(通过外观即可判断原告的讼请求金额难以成立);B.被告说明事实理由并提供了相反的证据,原告未能自证清白或者原告承认存在故意规避级别管辖的事实。

摘要2:【注解】(1)讼标的额是否属实与被侵权行为具体情节、所造成的实际损失等问题紧密相关,有待案件实体审理的查明,在管辖权异议阶段通常难以核实;(2)鉴于原告已就讼标的额的计算作出了合理解释,被告提交的证据材料并不能直接证明上述讼标的额是故意编造的,未支持有关虚增标的额的异议理由并无不妥。——参考案例: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2017)最高法民辖终259号

【笔记】请求支付抚养费、赡养费或者扶养费是否适用讼时效规定?

摘要1:解读:根据《民法典》第196条第3项之规定,请求支付抚养费、赡养费或者扶养费不适用讼时效规定。
【注释1】不具有财产利益内容的人格请求权(停止侵害、恢复名誉、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请求权等)不适用讼时效规定。
【注解2】具有财产利益内容的人格请求权是否适用讼时效规定存在争议。
【注解3】不具有财产利益内容的身份请求权不适用讼时效规定。
【注解4】具有财产利益内容的身份请求权其是否适用讼时效规定应以其是否关涉公序良俗为标准——请求支付抚养费、赡养费或者扶养费不适用讼时效规定。

摘要2:【注解1】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请求权——(1)不适用讼时效的规定必须以特殊身份的存续关系为条件;(2)特殊身份关系不再存续的情形下,应适用讼时效的规定。
【注解2】因亲属法上的法律事实而发生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应适用讼时效的规定。
【注解3】不适用讼时效规定的请求权,申请法院执行期间也不适用讼时效规定——(1)申请执行抚养费的案件不适用申请执行时效的规定;(2)在抚养法律关系存续期间,给付抚养费的请求权不应适用讼时效的规定,亦不应适用申请执行时效的规定。

民法典|讼时效问答汇总

摘要1:【目录】1.商品房逾期交房、逾期办证违约金的讼时效何时起算?2.因人体受到伤害致残时,讼时效如何起算?3.保证合同无效时,适用保证期间还是讼时效规定?4.主债务讼时效期间届满,抵押权是否消灭?抵押人能否请求注销抵押登记?5.主债务讼时效期间届满,质押权和留置权是否消灭?6.超过讼时效的债权能否行使抵销权?7.债务人出具没有还款日期的欠款条,讼时效期间如何起算?8.超过讼时效后债务人自愿偿还部分债务,是否构成讼时效中断?9.业主缴纳专项维修资金是否受讼时效限制?10.讼时效期间届满后债务人自愿偿还部分债务的,是否义务继续偿还剩余债务?11.无效合同讼时效如何起算?12.连带责任保证债务讼时效是否因主债务讼时效中断而中断?13.当事人未提出保证期间免责抗辩,人民法院是否应当依职权审查保证期间?14.分期履行债务讼时效如何起算?15.什么是分期履行的“同一债务”?16.同一合同项下分期履行之债其讼时效期间是否自最后一期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17.已过讼时效的债权,还能否行使相应合同的解除权?18.双务合同履行抗辩权的行使能否导致讼时效中断?19.当事人主张逾期交房违约金是否存在讼时效风险?20.逾期办证违约金的讼时效如何起算?21.股权受到侵害是否适用讼时效规定?22.请求协助办理股权变更登记手续是否适用讼时效规定?23.请求清算义务人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是否适用讼时效?24.受让方请求出让方协助办理产权过户登记手续是否受讼时效限制?25.债权人代位权本身不存在讼时效;26.因讼主体资格问题被裁定驳回起产生讼时效中断效果;27.债权人在1年除斥期间内行使撤销权,但因不能合并审理被法院驳回讼请求,债权人再次起撤销权是否超过除斥期间?28.企业债券本息请求权是否适用讼时效?29.缺陷产品损害赔偿的讼时效期间多长时间?30.什么是保险索赔讼时效?31.请求支付抚养费、赡养费或者扶养费是否适用讼时效规定?32.请求返还财产是否适用讼时效规定?33.法院主动提出讼时效释明应该承担何种责任?34.缺席判决情况下,被告能否在答辩状中提出讼时效抗辩?35.被告在庭审结束后能否通过提交代理词方式提出讼时效抗辩?36.什么是劳动争议申请仲裁时效期间?37.什么是普通讼时效期间、特殊讼时效期间和最长讼时效期间?

摘要2:38.不适用讼时效的请求权,是否也不应适用申请执行时效期间的规定?39.未约定还款期限的债权是否适用最长讼时效20年?

【笔记】法院对合法行政行为是判决维持还是判决驳回原告讼请求?

摘要1:【解答】根据最新《行政讼法》第69条之规定,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法院应当驳回原告的讼请求,而不能判决维持行政行为。因此,法院对合法行政行为应当判决驳回原告讼请求而不再判决维持。

摘要2:【解读】
(1)修正前的《行政讼法》第1条规定“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2014年修正《行政讼法》第1条规定为“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将“维护”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这一立法目的删去,只强调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2)原行政讼法中维护判决形式已经被新法驳回原告讼请求的判决形式所取代。
【注解1】2015年5月1日修改后的行政讼法实施后,驳回原告讼请求判决已经取代1989年行政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一项维持判决,在被行政行为合法的情形下,人民法院应当判决驳回原告讼请求,而不是判决维持被行政行为。
【注解2】(1)只有在被告作出的行政行为完全合法的情形下,人民法院才能判决驳回原告的讼请求;(2)被行政行为结果正确,认定事实错误、适用法律不当的,人民法院不能判决驳回原告讼请求。
【注解3】(1)行政讼判决驳回原告讼请求的法定条件被行政行为完全合法(并非原告讼请求不成立);(2)如果被行政行为不完全合法而应当适用情况判决,则应当确认行政行为违法但保留效力而非判决驳回原告讼请求。——参考案例: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裁定书(2020)最高法行申9332号

【笔记】缺席判决情况下被告能否在答辩状中提出讼时效抗辩?

摘要1:解答:《民法典》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均未规定讼时效抗辩应当在一审哪个阶段提出。在被告缺席审理情况下,被告有权在答辩状中提出讼时效抗辩。

摘要2:【注解1】缺席判决情形法院应否主动审查讼时效?——(1)在缺席判决的情形应视为缺席方不行使讼时效抗辩权,法院不应对讼时效进行审理;(2)但如果义务人提交的书面答辩意见中提出讼时效抗辩权的,尽管当事人未到庭或者在退庭之前未到庭提出讼时效抗辩,也应认定其提出讼时效抗辩,法院应对讼时效进行审理。
【注解2】审理公告送达的开庭案件法院不应主动援引讼时效进行审理。
【注解3】讼时效抗辩权放弃不具有涉他性——(1)承担连带责任中一人缺席判决,缺席主体未主张讼时效抗辩权的效力,不及于到庭的其他连带责任人——连带责任人中一人放弃讼时效抗辩权,不能认定其他连带责任人也放弃讼时效抗辩权;到庭的其他连带责任人提出讼时效抗辩的,法院应对涉及该提出讼时效抗辩的当事人的讼时效事实进行审理并依法进行裁决。(2)连带责任人中一人提出提出讼时效抗辩权,另一连带责任人未提出讼时效抗辩权,提出讼是抗辩的连带责任人因提出讼时效抗辩权导致法院主动审查讼时效不及于另一不提出讼时效抗辩权的连带责任人。

【笔记】被告在庭审结束后能否通过提交代理词方式提出讼时效抗辩?

摘要1:解答:通常认为被告应当在一审庭审结束(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讼时效抗辩。被告在一审庭审结束前没有提出讼时效抗辩,在庭审结束后通过提交代理词方式提出讼时效抗辩不予采信。

摘要2:【解读1】如果当庭发表的代理词中提出讼时效抗辩应为有效的讼时效抗辩。
【解读2】审判实践中,各地法院对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四条规定的“一审期间”理解存在分歧,主流观点倾向于理解为“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对于法庭辩论终结后提出的时效抗辩不予审查;少数法院持相反意见。

典问|什么是普通讼时效期间、特殊讼时效期间和最长讼时效期间?

摘要1:解答:《民法典》第188条之规定:(1)普通讼时效期间——3年;(2)特殊讼时效期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3)最长讼时效期间——20年(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算);(4)《海商法》第265条规定最长讼时效期间为6年——有关船舶发生油污损害的请求权,时效期间为3年,自损害发生之日起计算;但是,在任何情况下时效期间不得超过从造成损害的事故发生之日起6年。
解析:特殊讼时效期间包括以下讼时效期间:(1)保险索赔时效(《保险法》第26条)——人寿以外其他保险索赔时效为2年;人寿保险索赔时效为5年。(2)仲裁时效 (《民法典》第198条)——法律对仲裁时效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讼时效的规定。(3)缺陷产品损害赔偿的讼时效期间——2年(《产品质量法》第45条第1款)。(4)申请执行时效期间——2年 (《民事讼法》第239条)。(5)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时效期间——1年(《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7条)。
【注释1】讼时效期间——指权利人不行使权利发生权利功效减损的法律效果需要经过的法定期间。
【注解2】《产品质量法》第45条第2款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请求权,在造成损害的缺陷产品交付最初消费者满十年丧失;但是,尚未超过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该10年期限属于请求权存续期间而非讼时效。
【注释3】《民法典》未再对《民法通则》第136条规定的1年短期讼时效期间进行规定——1年短期讼时效期间不再适用。
【注解1】根据《全国法院贯彻实施民法典工作会议纪要》第5条规定:(1)普通讼时效期间(3年+法律另有规定特殊讼时效期间)可以适用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不适用延长的规定;(2)20年最长讼时效期间可以适用延长的规定,不适用中止、中断的规定。
【注解2】(1)20年最长讼时效期间(最长权利保护期间)起算点为“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不管是否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也不管是否知道义务人),即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20年,即使当事人不知道权利受到损害或者不知道义务人,法院也不予保护;(2)如不存在权利受到损害的事实,即使经过20年,也不存在最长讼时效问题。

摘要2:【注解3】(1)法院不得主动适用最长讼时效的规定;(2)讼时效届满后债务承担不适用最长讼时效规定。——参考案例:福建省宁德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19)闽09民终527号
【注解4】由于中断、中止事由存在而导致讼时效期间不断延长超过权利被损害之日20年是否受讼时效期间约束?——(1)只要20年期间经过,法院就认为最长讼时效期间经过;(2)但最长讼时效期间可以延长。
【注解5】讼时效再生之最长讼时效起算点——(1)最长讼时效期间起算点仍然应自原权利受损害之日起算;(2)讼时效重生后不受原债务超过最长讼时效期间20年限制。——参考案例: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2020)闽民申4665号
【注解6】权利人提起讼时未超过20年,讼过程中超过20年是否适用最长讼时效期间规定?——倾向于应以权利人提起讼的意思表示到达法院时作为判断最长讼时效期间是否经过;如果以合议或者裁决时作为判断最长讼时效期间是否经过的时点,则最长讼时效期间应当可以延长。
【注解7】法院不能主动援引最长讼时效|《民法典》第193条规定“人民法院不得主动适用讼时效的规定。”《民事讼法司法解释》第219条规定“当事人超过讼时效期间起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受理后对方当事人提出讼时效抗辩,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抗辩事由成立的,判决驳回原告的讼请求。”(1)法院主动援引讼时效以已超过最长讼时效期间而驳回讼请求违反法律的规定。——参考案例:辽宁省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2018)辽02民再50号;(2)最长讼时效适用前提为被告提出讼时效抗辩。——参考案例:江苏省连云港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23)苏07民终62号

【案例笔记】行政机关所属职能部门或者下属单位工作人员能否作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担任讼代理人?

摘要1:解读:参与被行政行为的作出过程、了解案件主要事实的被行政机关所属相关职能部门或者下属单位的工作人员,可以作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担任讼代理人。

摘要2:【解读1】(1)民事讼单位工作人员限于劳动关系;(2)行政讼工作人员范围广。
【解读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0条第款规定:“行政讼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的相应的工作人员,是指被行政机关中具体行使行政职权的工作人员。”第2款规定:“行政机关委托行使行政职权的组织或者下级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可以视为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即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是是指具体行使职权的工作人员,包括委托行使行政职权的组织或下级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

【笔记】当事人对违反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规定提出异议,法院应当如何处理?

摘要1:解读:当事人对违反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规定提出异议的,(1)人民法院可以在庭审笔录中载明,不影响案件的正常审理;(2)原告以此为由拒不到庭、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撤处理;(3)原告以此为由在庭审中明确拒绝陈述或者以其他方式拒绝陈述,导致庭审无法进行,经法庭释明法律后果后仍不陈述意见的,人民法院可以视为放弃陈述权利,由其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摘要2:【注解】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并非绝对,不出庭不影响庭审进行。

指导案例148号:高光三亚天通国际酒店有限公司、海南博超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第三人撤销之

摘要1:【案号】最高人民法院(2017)最高法民终63号民事裁定书
【裁判要点】公司股东对公司法人与他人之间的民事讼生效裁判不具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不符合民事讼法第五十六条规定的第三人条件,其以股东身份提起第三人撤销之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摘要2:【注解】公司股东对公司法人与他人之间的生效民事裁判提出第三人撤销之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指导案例149号:长沙广大建筑装饰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粤秀支行、林传武、长沙广大建筑装饰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等第三人撤销之

摘要1:【案号】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2018)粤民终1151号民事裁定书
【裁判要点】公司法人的分支机构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民事活动,并独立参加民事讼,人民法院判决分支机构对外承担民事责任,公司法人对该生效裁判提起第三人撤销之的,其不符合民事讼法第五十六条规定的第三人条件,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摘要2:【注解】公司法人对其分支机构所涉生效裁判提起第三人撤销之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指导案例150号: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温州分行浙江山口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青田依利高鞋业有限公司第三人撤销之

摘要1:【案号】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2018)浙民申3524号民事裁定书 
【裁判要点】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与抵押权指向同一标的物,抵押权的实现因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有无以及范围大小受到影响的,应当认定抵押权的实现同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案件的处理结果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抵押权人对确认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生效裁判具有提起第三人撤销之的原告主体资格。

摘要2:【注解】抵押权人对确认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生效裁判具有提起第三人撤销之的原告主体资格。

指导案例151号:台州×××汽车部件制造有限公司浙江××机械有限公司管理人浙江××律师事务所、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台州××支行第三人撤销之

摘要1:【案号】最高人民法院(2020)最高法民申2033号民事裁定书
【裁判要点】在银行承兑汇票的出票人进入破产程序后,对付款银行于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六个月内从出票人还款账户划扣票款的行为,破产管理人提起请求撤销个别清偿行为之,法院判决予以支持的,汇票的保证人与该生效判决具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具有提起第三人撤销之的原告主体资格。

摘要2:【注解】对银行承兑汇票出票人的破产管理人提起的撤销个别清偿之,汇票保证人可提出第三人撤销之

指导案例152号:鞍山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汪薇、鲁金英第三人撤销之

摘要1:【案号】最高人民法院(2017)最高法民终626号民事判决书
【裁判要点】债权人申请强制执行后,被执行人与他人在另外的民事讼中达成调解协议,放弃其取回财产的权利,并大量减少债权,严重影响债权人债权实现,符合合同法第七十四条规定的债权人行使撤销权条件的,债权人对民事调解书具有提起第三人撤销之的原告主体资格。

摘要2:【注解】被执行人与他人另案达成民事调解书严重影响执行债权实现,符合合同法第74条规定,执行债权人有权提起第三人撤销之

指导案例153号:永安市××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郑××、××(厦门)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等第三人撤销之

摘要1:【案号】最高人民法院(2017)最高法民终885号民事裁定书;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2016)闽民撤6号民事裁定书
【裁判要点】债权人对确认债务人处分财产行为的生效裁判提起第三人撤销之的,在出现债务人进入破产程序、无财产可供执行等影响债权人债权实现的情形时,应当认定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生效裁判损害其民事权益,提起讼的六个月期间开始起算。

摘要2:【注解1】债务人进入破产程序,第三人撤销之不适用破产集中管辖,应当向生效裁判法院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而非向受理破产法院提起第三人撤销之
【注解2】进入破产程序后第三人撤销之6个月起期间起算点——第三人签收破产管理人制作的有关债权人申报材料之日作为第三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民事权益受到损害之日。

指导案例154号:王四光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白山和丰置业有限公司案外人执行异议之

摘要1:【案号】最高人民法院(2019)最高法民再39号民事裁定书
【裁判要点】在建设工程价款强制执行过程中,房屋买受人对强制执行的房屋提起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请求确认其对案涉房屋享有可以排除强制执行的民事权益,但不否定原生效判决确认的债权人所享有的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属于民事讼法第二百二十七条规定的“与原判决、裁定无关”的情形,人民法院应予依法受理。

摘要2:【解读】在建设工程价款强制执行过程中,房屋买受人对强制执行的房屋提起案外人执行异议之,根据具体情形确定权益。
【摘要】根据民事讼法第二百二十七条规定的文义,该条法律规定的案外人的执行异议“与原判决、裁定无关”是指案外人提出的执行异议不含有其认为原判决、裁定错误的主张。案外人主张排除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执行与否定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权利本身并非同一概念。前者是案外人在承认或至少不否认对方权利的前提下,对两种权利的执行顺位进行比较,主张其根据有关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享有的民事权益可以排除他人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执行;后者是从根本上否定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权利本身,主张争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不存在。简而言之,当事人主张其权益在特定标的的执行上优于对方的权益,不能等同于否定对方权益的存在;当事人主张其权益会影响生效裁判的执行,也不能等同于其认为生效裁判错误。

【案例笔记】当事人能否请撤销行政机关公告通知行为?

摘要1:解读:(1)可请求撤销的行政行为必须是对权利义务产生实质影响的行为。行政机关公告通知行为目的是通知行政行为的相对人参加行政程序,并不具有任何旨在创设、变更、解除或具有约束力地确认某种权利义务的内容,不能成为撤销之的对象;(2)行政机关公告通知的程序行为不能单独请撤销。
【解析】具有针对特定相对人独立产生实际影响内容的通知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具有可性。

摘要2:【注解】行政机关实施房屋征收前作出中止租赁合同、腾空移交房屋的通知是否可?|通知已经对当事人的义务进行了明确告知并交代如不交付房屋将承担相应后果,通知具有可性,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讼的受案范围。——参考: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裁定书(2019)最高法行申8192号

【案例笔记】规划是否具有行政可性?

摘要1:解读:(1)针对不特定对象作出的面向未来的一般性规划调整,具有抽象行政行为的“普遍约束性”特征,不能直接针对其提起行政讼;(2)规划的编制和批复具有不特定性和可反复适用性均不可

摘要2:【注解1】城市总体规划和镇总体规划不应纳入行政讼受案范围。——参考案例: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裁定书(2019)最高法行申10407号
【注解2】规划和规划行为是否可?|(1)规划和规划行为是否可的判断标准在于该规划和规划行为是否针对特定人并对该特定人的权利义务直接产生影响;(2)规划的编制和批复具有不特定性和可反复适用性不可,不能提起行政讼。——参考案例: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裁定书(2017)最高法行申4731号
【注解3】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分不具有行政可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审批系针对不特定的对象作出的,具有普遍约束力,明显不属于行政复议受理及行政讼的受案范围。——参考案例: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行政裁定书(2020)闽行终463号

【笔记】内部行政行为是否可复议?内部行政行为是否可

摘要1:问题:内部行政行为是否可(可复议)?
解读:(1)根据《行政复议法》第10条第4款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行政复议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申请人。”《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第13条规定“下级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经上级行政机关批准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批准机关为被申请人。”内部行政行为可以申请复议,且以批准机关为被申请人;(2)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讼法〉的解释》第19条规定“当事人不服经上级行政机关批准的行政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讼的,以在对外发生法律效力的文书上署名的机关为被告。”内部行政行为不可,以对外生效文书上署名机关为被告。

摘要2:【解析1】依法经批准的行政行为,(1)批准机关为行政复议被申请人(内部行政行为可复议性);(2)对外发生法律效力的文书上署名的机关为行政讼被告(内部行政行为不可)。
【解析2】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许可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4条规定,行政许可讼案可以将署名机关和批准机关列为共同被告。
【法条链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经上级行政机关批准作出的行政行为经复议维持的案件如何确定被告问题的电话答复》([2015]行他字第24号。2015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讼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九条【备注:对应《行政讼法解释》第19条】规定,当事人不服经上级行政机关批准的具体行政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讼的,应当以在对外发生法律效力的文书上署名的机关为被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第十三条规定:“下级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经上级行政机关批准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批准机关为被申请人。”鉴于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即将修改,对于个案的处理,你们可与海南省政府法制机关协商一致,在当地予以统一。
【注解】教师认为未依法补发超额退休金侵犯其合法权益不属行政讼受案范围。——参考案例: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裁定书(2019)最高法行申9254号

【笔记】对投举报不予受理或者对处理结果不服能否提起行政讼?

摘要1:解读:(1)对投不予受理,投者提起履职之属于行政讼受案范围;在法律、法规或者规章没有规定投者为第三人施加负担的请求权的情况下,投者对处理结果不服不能提起行政讼。(2)决定不予受理或者对举报处理结果不服,均不属于行政讼受案范围。

摘要2:【解析】向有处理权的行政机关的上级机关投,实质是向上级行政机关的信访行为,不属于行政讼受案范围。
【注解1】(1)在行政讼中,当事人并不因举报行为而当然享有原告主体资格,还必须受到原告主体资格的限制;(2)当事人只有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才具有原告主体资格(“利害关系”应当限于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即具有实体法上的请求权基础;不能简单理解为与被行政行为有联系的当事人都是利害关系人)。——参考案例: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裁定书(2019)最高法行申472号
【注解2】(1)如果行政行为根本不可能侵犯当事人合法权益不属于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行政机关对举报事项予以立案调查,在立案查处期间申请行政复议请求责令行政机关继续履行查处职责不属于行政复议范围;(2)以行政机关未完全履行法定职责为由申请行政复议请求责令行政机关继续履行查处职责,缺乏行政复议事实根据和理由,不符合行政复议受理条件。——参考案例: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裁定书(2020)最高法行申9332号

【案例笔记】相邻权人能否以侵害其相邻权为由请撤销经过有关部门处理的占地房屋颁证行为?

摘要1:解读:(1)相邻权受损属于行政讼原告适格的情形之一,但应当理解为权利人只能就对相邻权产生直接影响的行政行为提起讼,而不能理解为只要涉及相邻权,权利人即可对任何行政行为进行挑战;(2)直接影响排水通行等相邻权益是作为房屋权属登记前置程序的规划行为,而不是房屋权属登记行为本身。违法占地已经相关部门处理,案涉土地按规定可以合法使用,房屋颁证行为本身并无明显违法之处,相邻权人以侵害其相邻权为由请撤销房屋颁证行政行为缺乏依据。

摘要2:【解析】当事人以通风、相邻权等权益受损为由主张撤销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不具有行政讼原告主体资格。

【笔记】如何认定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的起时机?

摘要1:解读:(1)根据《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第16条之规定,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的申请行政复议期限为:有规定履行期限的,自履行期限届满之日;没有规定履行期限的,自行政机关收到申请之日起满60日;紧急情况不受前述期限限制。(2)根据《行政讼法》第47条之规定,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可以提起行政讼期限为:A.法定、行政法规规定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期限内不履行;B.行政机关在接到申请之日起2个月内不履行;C.紧急情况不受前述期限限制。

摘要2:【解析】(1)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第16条规定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的一般期限为60日;(2)行政讼法第47条规定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的一般期限为2个月。

【笔记】当事人对于村民委员会或者居民委员会作出的行为能否提起行政讼?

摘要1:问题: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行为是否具有行政可性?
解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讼法〉的解释》第24条第1款、第2款之规定,当事人对村民委员会或者居民委员会提起行政讼的可行为仅限于“依据法律、法规、规章的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的行为”,对于村民委员会或者居民委员会的其他行为不能提起行政讼。

摘要2:【解析】村民委员会或者居民委员会作出的可的行为仅限于(1)既有法律、法规、规章的授权依据;(2)在性质上又属于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的行为。